余瀟嵐
【摘要】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腰椎問題,發病率根據地區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異,中醫護理方式下人們既可以選擇服用中藥,也可以選擇其他中醫護理方式,能夠避免因大量服藥引發的肝臟問題,利用中醫護理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明顯效果。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2
1.常見證候要點
1.1 血瘀氣滯證。腰腿部有劇烈疼痛,有固定的疼痛部位,腰部較僵硬,難以做俯仰活動,舌質有瘀斑或暗紫,舌苔薄黃或薄白。
1.2 寒濕痹阻證。腰腿部冷痛重著,無法順利轉側,即便靜臥也無法使疼痛減輕,甚至會有所加重,疼痛遇寒則增,得熱則減,下肢活動會受一定限制,舌苔白膩,舌質胖淡。
1.3 濕熱痹阻證。腰筋腿痛,疼痛部位有熱感,或者肢節有紅腫,活動會受一定限制,口渴不欲飲,苔黃膩。
1.4 肝腎虧虛證。腰腿久痛且呈反復發作,乏力,臥則減輕,勞則加重;包括肝腎陽虛與肝腎陰虛證。陽虛證癥見: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舌質淡胖。陰虛證癥見:口苦咽干,心煩失眠,舌紅少津。
2.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2.1 腰腿痛。對腰腿痛的誘因、性質、下肢感覺、腰部活動和運動情況等進行評估。體位護理。處于急性期的患者必須嚴格臥床休息,臥硬板床,使脊柱保持平直。處于恢復期的患者,下床活動時要對腰托加以佩戴,以起到支撐與保護的作用,起床姿勢要注意,應先翻身側臥,再用力用手臂支撐后緩慢起床,腰部切忌用力,防止突然改變體位。做好腰部、腿部保暖,防止受涼。遵醫囑腰部予中藥貼敷、中藥熱熨、拔火罐、中藥熏蒸、中藥離子導入等治療,觀察治療后的效果,及時向醫師反饋。給予骨盆牽引,牽引重量是患者體重的1/3~1/2左右,也可根據患者的耐受進行牽引重量調節。遵醫囑使用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減輕疼痛。常用穴位:神門、交感、皮質下、肝、腎等。
2.2 肢體麻木。評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隨的癥狀,并做好記錄。協助患者用適中的力度對麻木肢體進行按摩拍打,使其舒適度得以增加,并對患者的感受加以詢問。做好麻木肢體的保暖措施,教會患者進行雙下肢關節屈伸運動,以加快血液循環。在醫囑指導下給予患者中藥塌漬、中藥熏洗和艾灸等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避免損傷和燙傷皮膚,對臨床療效進行觀察。遵醫囑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環跳、委中、承山等。
2.3 下肢活動受限。對其雙下肢肌力與步態進行評估,做好肌力下降與步態不穩患者的安全防護措施,避免發生跌倒及其他意外情況。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起床活動的相關注意事項,讓其在行走時對輔助工具加以使用。若患者處于臥床期間或存在活動困難,要指導其做四肢關節主動運動及腰背肌運動,提高肌肉強度和耐力。保持病室環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協助患者料理生活。遵醫囑予物理治療如中頻脈沖、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藥熱熨、中藥熏洗、穴位貼敷等治療。
3.中醫治療護理
3.1 腰椎整復的護理
整復前告知患者整復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項。整復后注意觀察患者腰部疼痛、活動度、雙下肢感覺運動及大小便等情況。臥床休息,定時雙人直線翻身,增加患者舒適度,仰臥時腰部加腰墊,維持生理曲度。復位3天后,在醫護人員指導下佩戴腰托下床。下床時先俯臥位,在床上旋轉身體,腳著地后緩慢起身,上床則反之。下床后扶持患者,觀察有無頭暈等不適,入廁時避免久蹲,防止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發生跌倒。復位3天后逐漸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
3.2 腰椎牽引的護理
牽引治療前做好解釋工作,告知患者注意事項以取得配合。遵醫囑選擇合適的體位(三曲位、仰臥位、俯臥位)及牽引重量、牽引角度,牽引時上下衣分開,固定帶松緊適宜,使患者舒適持久。牽引時囑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減少軀干部肌肉收縮抵抗力,疼痛較甚不能平臥的患者可在其膝下墊一三角枕,以使其不適得到緩解。牽引時要對患者的感受隨時進行詢問,對患者有無心慌、胸悶等不適進行觀察,以便能夠及時做出調整。若患者有疼痛加重等不適出現時要馬上將治療停止,及時向醫師報告做出處理。加強防寒保暖措施,將患者身體用大毛巾或薄被覆蓋住。腰椎牽引后取患者平臥位,保持20min,再進行翻身活動。
4.情志調理
對患者的情緒加以了解,同時做好安慰工作,告知患者保持平和的情緒。采用移情療法,對患者的情緒與意志進行轉移或改變,舒暢氣機、怡養心神,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促進作用。患者在疼痛時若有煩躁的情緒出現,可對安神靜志法加以使用,讓其閉目靜心、放松全身,保持平靜的呼吸,以使周身氣血流通舒暢。
5.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生于青壯年,不僅會影響發病者的正常生活,由腰椎間盤突出癥引發的腰腿疼痛、肢體麻木以及下肢活動受限等癥狀更是折磨著患病者。中醫護理方式不僅可以避免西藥對病人肝臟或者腎臟等器官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且可以顯著改善臨床癥狀,中醫護理具有明顯較強的優勢。本研究結果表明,中醫護理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癥狀改善率為93.33%,患者的肢體麻木癥狀和下肢活動受限癥狀的改善率均為100%。提示中醫護理對于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病情具有明顯效果,尤其是對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腿疼痛、肢體麻木以及下肢活動受限等癥狀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中醫護理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顯著效果。陳氏通過臨床護理路徑聯合中藥導入熨療的方法,可以明顯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有效改善腰腿部功能,促進其盡快恢復。聯合運用體位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疼痛護理、康復護理等多種護理方式,有利于穩定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特別是在保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過程中,中醫護理以其特有的護理技術,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4.結論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來說,采取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可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減輕疼痛感,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楊姚萍.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干預3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04:116-117.
[2]王媛媛.中醫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0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