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新課標對高中化學的要求,提出通過課堂的有效提問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觀點,并分別從提問貼近學生實際情況、提問要與生活緊密相連、提問要具有啟發性三方面進行探討,以提高化學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促進高質量化學課堂的生成。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142-02
新課標理念提倡、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提問,尤其鼓勵教師進行有效提問。所謂的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打開思路迅速投入到對知識的思考探究之中,并且積極組織語言參與課堂討論,最終說出符合教學知識點學習目標的答案。有效提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還能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奠定深厚的基礎。筆者根據自己教學實踐的經驗,認為提高化學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應該在提問中著重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面了解學生,讓提問更貼近實際
“提問是一種教師用于了解學生知識掌握運用情況,及時反饋評價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思維、推動學生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碧岣咛釂柕挠行?,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情況。新課改理念中倡導教師在備課中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也是基于這點認識。
首先,提問要有層次性。學生的個體化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都是有差異的,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點、思維方式等進行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礎上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然后設計提問的內容和形式,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具備一定的層次性。符合各層次學生智力發展、心理發展水平的問題,才能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其次,問題的難度以適應班級中等水平學生學習為主。提問的內容除了要體現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外,問題的難度應以適應中等水平的學生為主,然后按內容本身的邏輯順序輔以一定的梯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調動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索。提問難度高于班級學生整體水平,不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低于整體水平,又不利于化學學科優秀學生學習能力的拓展訓練。
在筆者教的班級里,學生的整體化學水平中等偏上,學生大多數對理論性的學習內容掌握較好,但是在動手實驗以及在實驗中分析現象、歸納結論的能力要稍差一些。所以在“乙酸的性質”這節課的實驗探究環節中,筆者根據實驗進行的步驟,設計了如下問題:①餾出液中是否有乙酸和乙醇?用什么辦法可以驗證?②為什么要在一份餾出液中加入三倍體積的飽和碳酸鈉溶液?③在這個酯化反應中,給生成物水提供氧原子的羥基來自乙酸還是乙醇?你打算用什么辦法證明你的判斷?有什么理論根據?④在酯化反應實驗中,為什么要加入冰醋酸和無水乙醇?濃硫酸在這個實驗中起到什么作用?這幾個問題中:①和②是針對學習水平稍差一些的學生設計的,他們可以通過理論學習解決這兩個問題;③和④針對的學生不是一點不懂,但是需要他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出結論;而平時實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都比較強的學生,關注點更多集中在③和④上。具有一定層次性的提問,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參與實驗過程及對現象的探究活動中,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廣泛聯系生活,讓提問更生動具體
化學是一門來自于生活,又可以為生活服務的學科。抓住化學和生活的聯系點,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化學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化學課堂上的提問也是如此。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的化學課堂提問效率不高,達不到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的目的,提問的內容遠離學生生活體驗是原因之一。其實化學知識如果和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系起來,很多抽象深奧的原理、現象也會變得有趣起來。
為了體現化學和生活的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和生活有關的情境,或者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還可以把知識點滲透在生活現象的分析中進行提問等。
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質”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 SO2 的漂白作用及其應用,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①你知道我們平時用的紙張為什么這么白嗎?②為什么白紙放置時間長了會發黃? ③為什么工業造紙大多數都選擇用 SO2 做漂白劑呢?問題①很簡單,學生稍微看過教材就能回答出是因為用了 SO2 做漂白劑的緣故。但是問題②和③會一步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是啊,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和 SO2 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效果也就有了有力的保證。學生在掌握了應該掌握的化學知識的同時,還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化學學習和生活有聯系的映像,對以后的化學學習產生了極大的推動力。
(下轉第144頁)
(上接第142頁)
三、開拓探究思路,強化提問內容的啟發性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學生只有在保證對問題有思路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探究問題的動機。而學生個體之間的智力發展水平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大差異。如果教師的提問只適合一部分學生打開思路去探究尋找答案,那么提問的有效性就難以保證。要讓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對問題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提問的內容就必須具備開放性,以便各個層次、各種個性特點的學生都能在提問中找到適合自己探究的角度和思路。
所謂提問的開放性,是指問題答案不是固定的,不同學生個體都能找到答案,而且隨著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深入,其找出的答案也越趨于完善。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能有效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教師的主導地位才能得以實現。此外,讓具有開放性的提問充分發揮作用,教師還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空間,并且能以欣賞鼓勵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全體。只有這樣,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其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
筆者在教“乙烯性質實驗制備”這節課的時候,在學生按照教材安排完成了該實驗的操作和分析總結之后,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認為采用教材設計的這個“濃硫酸與乙醇加熱”實驗來制備乙烯有沒有什么不足之處?如果有你們將如何改進呢?因為學生剛剛完成實驗操作,所以都能根據實際情況對實驗進行評價。在討論之后,學生互相補充總結出了“產生氣體速度太慢”“制取的乙烯純度不高”“實驗放出的氣體很難聞”“實驗后燒瓶很難刷”等看法。在探究改進方案的過程中,學生也分別從實驗原料、實驗裝置、實驗步驟等幾個方面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個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對化學教材上的理論、實驗室的實驗裝置以及自己和同學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都進行了審視。在這個高質量的思考過程中,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化學課程培養目標也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代美霞,孫繼華.課堂有效提問設計原則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S1)
[2]魯志鯤.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高等農業教育,2005(8)
[3]李志厚.通過有效提問 促進學生思維發展[J].教育導刊,2004(9)
【作者簡介】黃能祖(1964— ),男,壯族,本科學歷,廣西崇左人,任職于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