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舒 崔悅
摘要: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互聯網+”時代倡導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結合,強調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網絡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和知識社會,打開一個新的發展局面,也為食品特產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生機。
關鍵詞:互聯網+食品商業模式
一、研究背景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互聯網加傳統各行各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似乎成為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
食品行業的互聯網化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的,互聯網便與食品行業結合在了一起。如今眾多食品資訊網站的誕生也預示著食品行業的互聯網化,如中糧我買網,1號店等。
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繁榮,同時隨著食品消費的便利性需求日益提升,人們對于個性化食品以及特色食品的消費追求也越來越明顯,網絡銷售食品顯然成為潮流。目前來看堅果類食品銷售最為出眾,而食品特產銷售卻不溫不火,難以打開局面。以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專業的食品店商將會很快應運而生,為日益網絡化的消費者服務。
二、地方食品特產現狀
地方食品特產的傳統營銷模式可以劃分為三種。第種是本地消費者購買作為禮品贈送他人。第二種是外地人到當地作為旅游紀念購買。第三種是日常食品,部分特色食品在當地居民眼中已然是一種生活休閑食品。然而以上每種模式都有一個巨大的局限——地域局限。
第一,地方性特色食品企業多數規模較小,銷售渠道往往局限在周邊城市,市場拓展較慢,品牌力與銷售規模也相應受到影響,往往這些企業很難走出當地,走向全國成為知名品牌。
第二,地方食品特產針對顧客人群較為狹窄,產品種類較少,顧客市場拓寬較為困難。
第三,多數地方特產企業由于規模受限,只注重銷售量,不重視產品的品牌建設,沒有清晰的產品定位,市場調研,品牌個性化不足。產品外觀地方特色太重,土氣不受歡迎。
第四,特產企業重視銷量的結果引發了低價競爭,從而導致了利潤越來越薄,進而影響企業對產品的投入不足,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企業不重視品牌,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三、對策和建議
“互聯網+”時代下,使食品特產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創造企業和客戶更多的交流機會,達到雙贏效果。
具體如下:1.響應“互聯網+”時代的號召,利用購物平臺和先進的物流系統,擴大市場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經濟規模效應,進而提高利潤,增加品牌效應。2.產品在包裝和設計上應便攜、耐看,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時,使消費者一目了然。3.引入創新營銷模式,譬如情懷營銷,情感營銷,產品服務等。4.發展相關產業,通過推廣食品特產品牌,促進當地旅游業和周邊貿易的發展。5.通過擴大產品口味來提高消費者數量,利用“互聯網+”的理念將地方特色食品和土特產食品推向全國。桂花鴨等地方特色產品的口味正在滿足大多數地區消費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的同時,更應該具有廣泛的接受性。6.利用互聯網的宣傳效應、各種渠道,例如全國知名門戶、各大食品網站、論壇來提高地方食品特產的曝光率,增加其知名度。7.利用“O2O”等新型的營銷模式,突破傳統桎梏,讓更多消費者有線下體驗機會,近距離感受地方特色食品的生產過程,加深了解,增強購買欲望。8.賦予產品當地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即文化營銷。讓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僅能夠對其包裝口味認同,而且認同其內在文化,加深文化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