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惠
(廣東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廣東 中山 528400)
[摘 要] 中職學生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在心理健康課作業批改中,教師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寫上批語,不僅傳遞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指導意見,融洽了師生感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學困生的轉化,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應當重視作業批改批語的作用。
[關 鍵 詞] 職校;心理健康課;作業批改批語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25-01
一、職校生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下簡稱職校生)構成的主要成分為中考落榜的學生,這一時期是他們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他們是頂著“學困生”的帽子進入職校,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多發、易發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
二、職校心理健康教育課作業的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作業形式比較廣泛,內容生動、多樣,筆者用過的主要有簡單任務型、自我探索型和自主開放型。這些都是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徑。
三、職校心理健康課作業批改批語的作用
一份作業中既體現教的水平,也體現學的效果。當教師認真解讀、詮釋學生作業時,會發現它不是簡單的問與答,他們在向教師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學習情況、人際交往、情感波折以及家庭的悲歡離合等。教師甚至可以從作業中看到一個學生的人生態度與性格特征,作為一種書面媒介,心理健康課作業在無形中是教師與學生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
(一)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鑒于職校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在教學中布置作業時首先提出一個要求,即在做每一次作業時都要寫清楚“第×次作業,×年×月×日”。告訴學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并鼓勵學生堅持做好。這樣,學生基本都能欣然接受。雖然開始時,學生不太習慣,常常忘記,但筆者在批改作業時會提醒學生甚至幫助他們做好,對做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這樣,半個學期下來,多數學生都能形成習慣。
(二)有助于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
教師重視學生的作業,本身就是一個情感的溝通,也是一種職業素養的體現。這個年齡階段的職校生都比較“好面子”,甚至有學生直接在作業本上說“希望老師關注我”。例如,一些學生上課沒有認真聽講,作業自然不會做,于是就“參考”其他學生的,這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作業批改時就犯難了:同樣的作業,如何寫不同的批語,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于是筆者在幾個比較明顯的抄襲作業的學生的作業本上寫道:如果是你自己獨立完成的,我覺得可能會更好。或者:我希望看到你獨立完成的的作業。或者:雖然這節課上課時你沒有認真聽,但我相信你仍然可以獨立完成這次作業,我相信你可以!(言下之意:課上我在關注你)
對于作業一向潦草馬虎、敷衍塞責的學生,只要出現一次作業完成比較工整或比較認真的情況,筆者就抓住這一“閃光點”,在他們的作業上批上:“本次你的表現不錯,值得表揚,希望你能保持住,繼續發揚!”短短的批語,簡潔明了,充滿愛意,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學生看了批語后備受鼓舞,產生新的學習動力,有了積極性。
(三)有助于學困生的轉化
學困生的閃光點很難被發現,因此就需要教師用心去發掘。記得有一次筆者布置的是簡單任務型作業,雖然很簡單,但交上來之后,仍存在許多問題。簡單地以ABC來評價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于是筆者針對不同的作業寫了不同的批語,將錯別字改正,將落下的字補上,并鼓勵學生下次作業若能夠認真點兒,就可以做得更好(言下之意本次已經算好了)。
還有上課經常趴臺的學生,作業是很難收上來的。一次,筆者發現一位這樣的學生交了作業,雖然寫得不多,但是自己獨立完成的,于是我抓住這一閃光點,首先表揚:你能認真去完成作業,說明你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大步了。接著簡短評論:雖然你上課都不怎么聽講,但也沒有擾亂課堂秩序,我相信你的內心是渴望獲得進步的,我也相信你可以做得到!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在今后的課堂上能夠少睡點覺,多學點知識。
作業發下來時,筆者特意注意了該生的表現:先是嚇了一跳,沒想到老師寫了這么多的批語(批語比他寫的作業內容還要多),接著認真去看批語。周圍的同學也互相搶著看,弄得該生也不好意思了,看完批語后默默開始看書。應該說這次批語對他是有效的。一直到本學期結束,筆者都有關注該生,課堂上睡覺的現象幾乎沒有了,作業也基本上都按時交了。結果在期末考試中該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進步非常大,順理成章獲得了學科進步獎。
從眾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當大多數學生都盼望看到教師的批語時,不做作業的學生也會嘗試交作業以得到教師的批語,教師如果能夠抓住機會因勢利導,不但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同時也能給學生一種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何愛華.職校生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5(7).
[2]崔景貴.當代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與職業,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