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索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1)
[摘 要]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職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承擔著重要的教學任務。隨著教改的逐步推進,“微課”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需求,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采用“微課”教學方式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通過計算機教學與“微課”理念的融合,能夠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重點對“微課”理念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以此提高高職整體教學水平。
[關 鍵 詞] “微課”理念;計算機教學;高職;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55-01
一、微課教學的含義及優勢
(一)微課教學的含義
微課教學顧名思義就是用極短的時間進行教學內容的傳遞,微課教學的時間一般控制在五到十五分鐘之內。微課教學一般是利用學生在課間休息等其他瑣碎的時間開展的,往往是針對一個主題進行,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微課教學所采用的形式一般比較豐富,可以采用音視頻、Flash動畫等教學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呈現,方便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度了解,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能力,并且激發學生對知識點學習的積極性。
(二)微課教學的優勢
隨著課堂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方式也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微課教學在整合知識點之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對知識點進行展現。微課教學在營造一種非學習環境的狀況下,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是對過去死板教學的一種突破。通過微課教學豐富生動的教學方式呈現知識點,增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教學知識,拓寬了教學的空間,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多樣化,便于學生對教學知識點的記憶。
二、當前高職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難度較大
由于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課時較多,所教授的課堂知識內容量較大,傳統的“滿堂灌”方式已經不適應學生的學習方式了。由于計算機課程知識專業性比較高,學生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傳統教學模式取得的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效率十分低。
(二)教學模式較為陳舊
傳統的計算機教學往往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進行,教師只是根據教學點對知識進行串講,很少結合相應的課件進行教學,學生課堂集中聽課的時間十分有限,往往會因為內容枯燥而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不好。
(三)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高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主要是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往往由于高職學校的硬件原因,不能進行較好的實踐教學,忽略了計算機知識的實際應用,造成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較弱。
三、“微課”教學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微課的教學設計
在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時,首先需要明確教學主題,將一些貫穿前后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梳理,通過短時間、精篇幅的模式,對關鍵知識點進行展示與講解,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微課教學的內容。微課教學設計時還需要對本次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制定,需要明確通過本次微課教學,能夠達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這些都需要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在內。
(二)微課的制作
在進行微課的制作時,需要運用計算機軟硬件,主要是Flash、PPT、影音軟件、音響設備等,在對微課的課程材料進行收集后,對教材內容進行分類,梳理出課程材料展示的先后順序及呈現方式。對微課的PPT進行設計時,需要對動畫效果進行選擇,同時對展示過程中的音效情況進行設置。在進行微課制作時,還需要創新課程內容,對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再延續,需要增加一些互動過程,比如增添一些互動游戲、對教學內容做調查問卷等,以此來完成整個微課的制作。
(三)微課的使用
微課的使用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等多個過程中,微課在課前的使用主要是指在計算機傳統教學之前,通過向學生展示微課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微課在課中的使用,主要是將微課與傳統教學融合,對知識點進行插播展示,使原本枯燥的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微課在課后的使用,主要是在高職計算機教學結束后,以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布置作業,或者要求學生復習課堂教學的知識點,以此鞏固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本文重點對“微課”理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說明了微課教學的優勢,對傳統高職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微課的制作過程,并且對微課的使用進行了闡述。通過微課教學替代傳統計算機教學,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蕾.“微課”理念下高職計算機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5):157-158.
[2]李進軍.微課理念引導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5(3):262,264.
[3]謝永朋,徐巖.微課支持下的高職院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5(7):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