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安徽六安技師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0)
[摘 要] 我國的教學體制不斷改革,對中職學校的機械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機械基礎教學質量較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提高機械基礎的教學水平,教師可以把研究式學習的方法應用在課堂上,以此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將具體探討中職學校機械基礎教學中研究式學習的嘗試,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 鍵 詞] 機械基礎教學;研究式學習;嘗試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58-02
機械基礎課程是中職學校的重要課程,這門課程的理論性很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有一定要求,由于機械基礎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學習信心,致使成績一落千丈。中職學校致力于培養社會所需的專業型人才,為了提高機械基礎課程的效率和質量,將研究式學習的方法應用在課堂中勢在必行。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述
(一)內涵
所謂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研究性學習的范圍非常廣泛,具體包括課題研究、項目設計、作品制作等等。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研究性學習是我國教育部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發展歷史。實踐證明,研究式學習具有巨大的優勢,因此研究式學習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為了促進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提高機械基礎課堂的效率,將研究式學習模式應用在教學中十分必要。
(二)將研究式學習應用在機械基礎教學中的優勢
首先,研究式學習可以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研究式學習非常注重實踐性,因此在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學生要參加大量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正確性。機械基礎課程的理論性很強,實踐性也非常強,從社會意義上來看,機械基礎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技術型人才,為機械制造行業服務,因此將研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應用在機械基礎的課堂上非常合適。機械基礎課程的實踐包括社會調查、材料收集、命題制定等等,有一些項目甚至需要請教社會上的專家和學者,對項目結果進行評價分析[2]。因此,將研究式學習應用在機械基礎教學中,可以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
其次,研究式學習可以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研究式學習強調學科的互通性。就機械基礎這門課程來說,學生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機械基礎知識外,還要具備相關的數學知識、物理知識等等。學生通過研究式學習,可以實現知識的融合。以繪制零件圖為例,學生想要繪制零件圖,需要對零件的各項參數進行數學計算,還需要根據物理規律調整零件的結構位置。在研究式學習中,學生形成了初步的理論體系,自學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再次,研究式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職學校的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對事物的好奇心很強。研究式學習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需要通過自主研究來獲取知識、檢驗知識,實現知識和實踐的密切結合。研究式學習中的“研究”和社會科研機構的“研究”存在根本性的區別,前者更偏向于學習型的研究,而后者偏向于科學型的研究。由于研究式學習的難度相對較低,學生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基礎課題進行研究和學習[3]。
(三)將研究式學習應用在機械基礎教學中的步驟
研究式學習的步驟具體如下:第一,教師要給出不同的課題類型,讓學生挑選出自己喜歡的課題。第二,教師要明確課題中的問題,讓學生就該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第三,當學生提出意見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擬定一個問題的研究計劃。學生在制定研究計劃時,可以先明確問題的內涵、判斷自己對問題了解了多少、尋找更多材料作為解決問題的依據、進行課題實踐來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這一過程中,課題會出現一些新變化,因此學生的研究計劃也要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第四,學生在擬定研究計劃之后,就要采取相應的科研行動,如走訪調查、觀察分析、查閱資料等等,解決課題任務。第五,在獲取信息之后,學生要對大量的信息數據進行整合,然后得出科學結論檢驗假設,在眾多問題解決方案中挑選出最正確的一個。
二、機械基礎教學中研究式學習的嘗試
(一)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式學習
將研究式學習模式應用于機械基礎教學中,應該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機械基礎的課堂應該以教材內容為主,因此在研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讓學生以教材內容為研究主體,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解平面四桿機構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教材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前可以為學生布置研究式學習的任務,如繪制機械運動簡圖、判斷機械結構的類型、尋找機械結構的受力點等。為了幫助學生完成研究式學習的任務,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以圖片、音頻和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教師在課前可以制作微課,在微課中整合教學資源。學生在繪制機械運動簡圖時,需要以正確的運動簡圖作為參照,因此教師可以在微課中繪制裝卸機構運動的簡圖,在課堂上為學生介紹簡圖的繪制流程[4]。學生在判斷機械結構類型的過程中,需要了解不同的機械結構實例,因此教師可以在微課中加入三折疊傘運動等Flash動畫,讓學生對框架結構有基礎的認識。通過上述準備,教師可以為學生日后的研究式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應該進一步明確研究式學習的任務。以電爐門的設計為例:電爐門的關閉位置和開合位置已經確定,那么電爐門的機械運動形式是怎樣的?在電爐門的結構中是否存在曲柄?怎樣計算電爐門結構的夾角?如果才能避免電爐門結構的死點?在設計電爐門結構的過程中,應該怎樣優化設計方案?除了傳統的機構設計方案外,是否能進行設計的創新?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學生一周的時間,讓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形成課題報告,并在一周之后進行課題總結。學生在研究式學習中可以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突出表現機械基礎學科的理論性和實踐性。
(二)突出學科特征,進行研究式學習
將研究式學習模式應用于機械基礎教學中,應該注意突出學科特征。機械基礎的學科特征非常明顯,具體來說,機械基礎學科有如下幾個特征:第一,機械基礎的專業性非常強,而且技術集成水平相應較高。第二,機械基礎的實驗性較強,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理論知識,更要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第三,機械基礎的體驗性較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解帶傳動時,可以在課堂上突出機械基礎學科的特征。機械基礎的專業性較強,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研究式學習之前,可以把裝配過程中的收音機拿過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收音機的指針進行觀察。機械基礎的實驗性較強,因此教師在介紹帶傳動的基本概念、主要特點之后,要讓學生對收音機中的指針進行調試,觀察指針的帶動過程。機械基礎的體驗性較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當學生自主操作完畢之后,教師可以提出研究式學習的任務,如帶傳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收音機的指針是如何被帶動的?收音機指針被帶動的規律?當旋轉調按鈕時,為什么收音機的指針靜止不動?帶傳動和打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布置研究式學習的學習任務之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水平,教師可以把帶傳動的基本原理以Flash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看,讓學生進行理論總結,并把總結的結果代入到課題探究之中[5]。
(三)增強問題意識,進行研究式學習
將研究式學習模式應用于機械基礎教學中,應該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研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中職學生處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都非常強,為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提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或者是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此為基礎開展研究式學習,提高研究式學習的效率和水平。
比如,教師在講軸結構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概念。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不同的軸結構圖,讓學生判斷哪幅圖片最符合軸結構的設計標準。學生觀察A、B、C、D四幅圖片,可以發現A圖片的剪刀結構出現了錯位的問題,B圖片的車門存在閉合不嚴的問題,C圖片的車工工藝存在不規范的問題,因此只有D圖片上的軸結構滿足設計標準。當學生判斷問題完畢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研究式學習任務的安排,具體的任務如下:導致剪刀出現錯位的原因是什么?導致車門閉合不嚴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見到錯位問題和車門閉合不嚴的問題?如何規范車工工藝?學生在研究式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自主收集、分析和調查材料,對問題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課題結論。
綜上所述,將研究式學習應用于機械基礎教學中,可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中職教師應該發揮研究式學習模式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善銘.學生視野下的中職法律基礎教學效果現狀、成因及改進的對策:以河源市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12(1).
[2]陳偉江.中職學?!稒C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2.
[3]張英梅.基于“互聯網+”環境下中職學校《機械基礎》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的構建[J].科技展望,2016,26(9).
[4]王新明.提高中職學校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與研究[J].港澳經濟,2013(29).
[5]高鑫.淺談“緒論”在中職學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作用與設計思路[A].中國職協2014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