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榮
摘 要:數學的創新思維品質是在數學思維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差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總是能發現不同學生的思維品質是不相同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品質;創新
要想學好數學就要有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數學的創新思維品質是在數學思維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差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總是能發現一些學生的思維特別敏捷,他們的思維特別有創造性,而有一些學生思維呆滯、思路不寬,所以不難看出,不同的學生的思維品質是不相同的,如果想要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要靠老師的正確引導、下面是我在長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有關培養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幾點心得。
一、在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靈活,從而使學生思維更具有創新
我們所說的思維靈活性,就是指我們在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是否達到了思維敏捷、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的程度,如果達到了,我們就會從陳舊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中解脫出來。
1.調換思考問題、表述問題的角度
如“小紅花比小黃花多9朵”可以表述為“小黃花比小紅花少9朵”“小紅花送給別人9朵就和小黃花一樣多了”。又如15÷3這個算式,除了可以表述為“15除以3的商是多少”,也可以說成是:(1)“3除15商是多少”;(2)“15里面有多少個3”;(3)“15是3的幾倍”;(4)“如果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5)“題中兩個因數的積是15,其中一個因數是多少,另外一個因數又是多少”。這樣一道題就可以轉換成五種方式表述出來,通過轉換不同方式對問題進行表述,可以訓練學生從多方位、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對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品質有很大好處。
2.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我們每一個人的逆向思維都要比正向思維差一點,所以我在教學中變換思路,對學生進行逆用和逆解的訓練,把一些定義、規律、法則、公式等進行逆用。如正方形的面積是16平方厘米,它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逆向解應用題的能力,對一些應用題進行可逆性的變換,是我們把已知條件轉變成要解決的問題,把要解決的問題轉變成為已知條件,正確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把握他們要解決的問題的數量關系,這樣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水平。
二、訓練學生質疑、設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很容易停留在要解決的問題的表面,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時進行巧妙的設疑,不失時機地把學生思維引向更深層次,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去解決和分析所要解決的問題,如:補充條件:有10人有在植樹……平均每人每天植樹多少棵?
學生:共植樹120棵,算式為:120÷10。
教師:120÷10是平均每人每天植樹的棵數嗎?(大多數學生持否定的意見)誰再補充一下,使120÷10與所要回答的問題相對應?
學生:每天10人總共植樹120棵。
在這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始終處于一個狀態,老師的設疑提問極其富于啟發性,老師的提問都要問在問題的關鍵點上,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會特別好。
三、對學生進行一些發散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例如:女生的人數比男生的人數多1/4,這一題意作為我們的立腳點,讓學生放飛聯想,形成發散性的思維模式,最終可以得出:男生占總人數的3/8,女生占總人數的5/8,男生比女生少1/4,女生與男生的比是5:3……條件發散,就是根據所給的條件和問題,讓學生去補充不同的條件,讓他成為不同類型、深淺程度不同的一些問題。另外可以使相同的條件,學生會補充出來不同的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從而增加學生的解題方法,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去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訓練,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同一個問題。
四、巧設貼近生活的問題,使學生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品質
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學主體部分要注意創設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操作外,還要注重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培養學生鉆研數學奧秘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有機會在探索和創造性的氛圍中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的巨大價值。下面是一個案例:有一位小學老師在教授8的乘法口訣時,他設計了一道這樣的題目,并且出示了兩條相關的作息,一個是五一國際勞動節放假,我們班的同學準備出去旅行,租了8輛出租車,每輛車坐7名同學;另一個信息是去的目的地只有一個賓館,每個房間只能住7個人。根據上面的信息同學們能夠設計出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并且要求同學們把它計算出來。每節課我們老師都設計出一些類似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解答,那么學生的創新思維一定會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善于對問題產生質疑,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力爭做到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機會提出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才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