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平
摘 要: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這句話道破了閱讀與寫作的緊密聯系,也表明了課堂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立足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嘗試,認為可以從多方面著手。
關鍵詞:課堂閱讀;閱讀積累;以讀導寫;生活體驗
一、注重閱讀積累,潛移默化,形式知識的積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熏陶和培養語感。”我們現在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個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的作文材料庫,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寫人記事到寫景說明,里面包羅萬象,無所不有。但我們的學生往往到寫作文的時候,即使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卻為什么總是無從下筆?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原因,這都是因為學生積累得太少。因此,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摘抄優美的詞句,并啟發學生對這些詞語展開聯想和拓展積累。例如,在上《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摘抄“游人如織”“琳瑯滿目”等詞語,如果再進一步拓展,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出一些類似的詞語,如形容人多的詞語“人山人海”“絡繹不絕”“紛至沓來”“摩肩接踵”等;形容物品多的詞語“數不勝數”“不勝枚舉”等。這樣一來,學生就不僅僅只是認識這幾個詞語,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和積累了幾類詞語。同樣,對于摘抄的精妙句子的積累也可以從修辭手法以及句子的表達形式方面去展開,讓學生學習運用修辭手法,學習體會這些精妙句子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二、注重以讀導寫,給予方法,提升表達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時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這就明確了習作的指導應落實在閱讀教學上。現在的教材本身就是一篇篇形式各樣的優秀的文章,教師在實際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就要指導學生學習別人的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點,激發矛盾,大膽質疑,暢所欲言,把課堂化作學生練說練筆的平臺。在練說練筆中進行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練習,由此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在練說練筆時,學生可以根據文中的某一細節進行心理活動的揣測,也可以對文中某一重點詞句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具體描述,還可以進行文本的續說或續寫。如教學《臨時前的嚴監生》這一課,抓住詞句“伸出兩個指頭”,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并用練筆的形式寫一寫嚴監生三次同樣的動作描寫中分別會對不同的親人說些什么?如教學《窮人》一文,在結束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繼續探究主人公未來的生活和命運,讓學生根據文本背景,發揮想象,續寫這篇課文的故事,同時指導學習文本中精彩的人物心理活動和語言動作描寫。如此一來,就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空間、一個張揚個性的環境,學生也就在不知不覺中不但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為以后的寫作時順暢流利的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注重生活體驗,觸動心靈,激發寫作的欲望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平時特別怕寫作文的學生,有時總會有出人意料的發揮。分析后發現,其作文不是根據教師的要求生搬硬造出來的,而是來源于生活,在一定的因素誘發下自然生成的。據于這點,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生活實例相聯系,根據所學課文再現生活,描述生活。第一,抓住重點詞句引發生活觸點。如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可以抓住閏土捕鳥時的一連串動作,讓學生再現生活,寫寫自己熟悉的小伙伴做某件事時的行為表現,突出小伙伴的機靈能干。第二,根據文本內容創設情境引發生活觸點。如教學《跑進家來松鼠》時,教師可以在研讀課文中“我”一家人對待跑進家來的松鼠的態度的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貓或狗之類的小動物跑進你的家里,你會怎么對待它們?你和它們之間又將會發生怎樣的故事?第三,聚焦熱點問題引發生活觸點。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在完成課堂閱讀教學后,可以引導學生聚焦熱點問題:“如何保護地球母親”“如何保護生存環境”,發現自己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現象,并寫一份倡議書。通過上面這些方式,在閱讀中注重聯系生活,觸發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從而引發學生表達的興趣,激發寫作的欲望。
總之,語文教師應該立足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將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意識融入整堂課之中,每一堂閱讀教學課都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地挖掘文本中蘊含的訓練點,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積累、練說、寫作,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或片段習作訓練,使學生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杜麗光.小學語文閱讀與習作的整合教學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9).
[2]王中會.試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提高作文寫作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4).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