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芬
摘 要: 在作文教學起步階段,要避免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使學生樂于表達,教師可以通過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語言;聯系學生的生活,發現、積累習作素材,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想象、表達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習作的自信和興趣,使學生樂意表達、愉快寫作。
關鍵詞: 閱讀積累 關注生活 體驗成功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可在作文教學起步階段教師經常會碰到這種現象:一部分學生平時活潑可愛、伶牙俐齒,一到作文課就變得愁眉不展、沉默寡言;有些學生絞盡腦汁也寫不出幾個字;更有學生干脆抄襲作文選應付了事,并非說心里話,“作”文變成“抄”文。這種現象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相矛盾。我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寫作成了做無“米”之炊,導致他們談“文”色變、聞“寫”生畏。
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自信,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使學生樂于表達,善于交流,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還影響到學生的終身發展。要解決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的問題,變學生“畏寫”為“樂寫”,是教師在作文教學起步階段的首要任務。下面我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重視閱讀積累,豐富學生的語言
語文教師要讀書,更要讓學生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抓好課內的閱讀,還要注重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寬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由于識字量少,學生閱讀量少,學生大部分的閱讀體驗來自教材。現在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強調單元教學主題的整合,訓練比較系統化,在某種程度上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方向。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延伸拓展,能幫助學生豐富閱讀面。
1.結合單元教學主題進行閱讀拓展延伸。在教學中可根據單元主題將教材涉及的相關作品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這樣既能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是介紹祖國的傳統文化的,在學習本組課文的兩個星期時間里,我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了許多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及古代大思想家的傳記等讓學生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這些經典文學的過程中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與豐厚,又積累語言。
2.多讀經典,吸收并運用規范、純美的語言。因為經典的文學作品內涵深刻,內容豐富,語言表達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典范,更能讓讀者的思想變得深刻,靈魂得到滋養。杰出的作家郭沫若主張“多讀名著”,大概緣由在此。小學階段是記憶力旺盛的時期,對于一些好的作品特別是對一些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優秀短篇,要讓學生反復閱讀,更要將其中的好詞、好句、好段熟讀乃至背誦,平時多加運用,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這樣以后寫作時才會筆下生花。可以說,小學生接觸經典文學作品,是為整個人生打好語言基礎,也是為幸福人生打好精神底色,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3.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將好詞、好句、好段圈劃或摘錄下來。因此,我每星期都布置學生摘抄好詞好句,鼓勵學生時常翻閱摘錄本,或是讓他們選擇并抄寫與課文主題相類似的文章,劃出里面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班級里還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好書分享會、閱讀“漂流本”、名人故事會等,以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量的積累才可能達到質的飛躍,學生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明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道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閱讀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習作時才能文思如泉涌。
二、關注學生生活,汲取寫作的素材
由于生活單調,又缺乏生活體驗,很多學生作文時無從下手,這個問題普遍困擾學生和老師。事實上,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處處留心,生活中可用來寫作的素材就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們提倡“我手寫我心”,就是讓學生說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見聞,表達自己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那么作文教學時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呢?
1.搞好綜合性學習,積累習作素材。“綜合性學習”是人教版教材編排的一個“亮點”,與閱讀、口語交際及習作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為聽、說、寫創造必要條件,提供有意義的話題。如三年級教材編排四次綜合性學習:“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了解家鄉的環境”、“了解父母之愛”。在綜合性學習活動過程中,打破學校與社會、家庭的隔閡,使學生有個性化地、創造性地多形式、多渠道地活動,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生活,為學生習作提供豐富的素材,改變習作“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僵局。
2.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聆聽學生的心聲。小學生作文不是沒內容可寫。馬燕輟學,天天與農活兒打交道,《馬燕日記》卻轟動全球。由此可見,學生不是沒作文內容,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困惑、迷惘、秘密、調皮搗蛋、惡作劇都可以成為“作文”。我們要使學生懂得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生氣也好,不滿也好,羞澀也好,高興也好,感謝也好,愧疚也好,哀怨也好,都可以是寫作內容。總之,內容源于生活,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寫想象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索,富于想象,這些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們的心里,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一個個有趣的童話;天上的一朵白云,空中的一只飛鳥,就是一首首靈動的詩歌。教學時,只要教師給他們一點啟發、一句提示、一種信任、一次機會,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在語文教材里,“日積月累”的詞語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把它們串聯成一段文字;或是給學生幾個毫不相干的詞語,讓他們編一個有趣的故事等。學生大膽想象,天馬行空,在想象中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使他們的欲望得到滿足,夢想得以實現。這樣的寫作,學生怎么會覺得是件“苦差事”、“累事”呢?
三、體驗成功樂趣,培養習作自信心
作文是一種表達,一種交流。每個人包括孩子都有與人交流的需要,那么為什么學生會畏懼作文,害怕這種書面表達呢?原因之一是他們對作文缺乏自信。《語文課程標準》提倡作文教學要讓學生“樂于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怎樣培養學生的習作自信心呢?
1.降低難度,給予學生更多的幫助。現用教材中的單元作文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作文題材和自由表達,這對于部分優秀學生來說,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文水平,但對于大部分作文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要求往往會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對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更應該給這些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次習作是自我介紹。在習作之前,教材安排了一次“說說我自己”的口語交際,教學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似乎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學生勢必很難用書面的形式介紹自己。針對這種現象,我先把“介紹自己”改成“介紹他人”,指名學生說說班上的某個同學,從外貌、性格特點到平時的表現,然后讓其他同學猜猜這名同學在介紹誰。課堂氣氛馬上活躍,學生從無話可說變成滔滔不絕。之后,我又找來幾篇小學生自我介紹的優秀作文讀給學生聽,并結合每篇優秀作文的特點,向學生講解小作者們是如何介紹自己的,從內容的選擇到語言表達等方面細細講解。在我讀了幾篇范文之后,學生茅塞頓開,緊鎖的眉頭解開了,提起筆洋洋灑灑地開始寫作文了。又譬如在教學“保護環境”這一主題的作文時,同樣遇到學生無話可說的局面,我找來幾幅相關的圖片,有“送青蛙回家”、“蓄電池回收”、“保護小樹苗”等,讓學生看圖說話。學生受圖片的啟發,最后交上來的作文內容相當豐富。
2.多就少改,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斗精神,成功是興趣的支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所收獲,孩子也是如此。以自己的行動獲取成功的歡樂,是激勵他們再行動的內驅力。雖然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對于還處在作文起步階段的學生來說,“多改”就意味著否定。當教師將一道道表示否定的紅線劃在作文紙上時,就將學生對習作的自信心勒死在萌芽狀態。多鼓勵、多肯定無疑會增強學生的習作自信心。每批改一篇學生作文,教師都要有更多的寬容,多做加法,少做減法。比如,一篇作文200字,就得200分,用一個好詞加2分,一個好句加5分,文通字順、條理清楚、結構清晰的再酌情給分。在這樣的肯定與鼓勵下,何愁學生習作沒自信。
3.發表作文,走向成功的彼岸。曾經在書上看到這么一條信息,關于“兒童作家”蔣方舟的成長歷程,總結出這么一句話:“一個合格的作文指導老師,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文上,他至少應當分出一半力量來研究一下如何‘發表這些作文。”學生的生活環境如教室的墻壁、黑板報、《班級優秀作文集》等都是學生發表作文的好地方。我經常不定時地在本班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學生的作文,還根據主題的需要,在黑板報上刊出學生作文,每個月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日記、課堂小練筆匯編成冊,制訂成《班級優秀作文集》。學生每貼一篇作文在墻上就得一張黃卡,刊出在黑板報上得一張綠卡,“發表”在《班級優秀作文集》上得一張紅卡,得5張黃卡后可換一張綠卡,得5張綠卡后可換一張紅卡,得5張紅卡后就可獲得“班級作文小明星”的榮譽稱號。這種最直接的激勵方式,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果實,更好地促使學生習作、表達。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催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不能自已。”在作文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寬容、支持、鼓勵、肯定,讓其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作文起步教學中,教師重視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習作素材,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想象、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消除習作的恐懼感,變“畏寫”為“樂寫”,讓學生從寫作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習作的自信和興趣,使學生主動表達、愉快寫作,在習作的起跑線上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報刊社,2008年第5期,第10期.
[3]《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山西師范大學語文報社,2007年第1期.
[4]《教學月刊》小學版,浙江教育學院教學月刊社,2007年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