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林忠
摘 要:任何技術在凝結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征。通用技術教學過程注重在拓展學生技術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素養的培養首先要使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然后可以從充分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案例、精心創設學生技術設計活動、以技術體驗活動課為載體中來進行,還可以在考試評價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并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人文素養;意識;態度;品質
通用技術課程理念中指出“當代社會,技術與科學、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應注意將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術課程的教學中,使其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所以技術教學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通常人們把人文素養教育看作是關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人文素養教育就是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本文就通用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一些筆者的思索和實踐。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技術與設計理念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前提
設計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它是在特定環境下,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對設計對象所做的有目的、有意識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以人為本”是指在設計中將人的利益和需求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并以此作為衡量活動結果的尺度。如在繁華的商業街中心設計地下通道,是為了方便行人安全通過馬路。設計時既考慮了普通人群的需要,又考慮了特殊人群的需要;電腦界面越來越人性化,用戶只需輕輕點擊鼠標,所有任務就可以在系統提示下完成。這種“人性化”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設計者對人的尊重、關心和愛護。
在技術與設計中,“以人為本”首先是指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教材中體現的如技術的性質中的目的性、設計的一般原則中的實用原則、系統特性中的目的性等;其次設計是以人的道德規范為立足點,如技術性質中的兩面性與專利性,設計的一般原則中的道德原則與技術規范原則等等;最后設計是以人的發展為著力點,如技術的未來、技術的價值,設計的一般原則中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等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結合這些內容滲透人文思想,在學生的心中樹立技術學科體現科學性的同時,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二、有效利用通用技術課程資源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充分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案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案例教學法以創設真實情境為教學基礎,教學內容生動而具體,令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加深學生對技術的感性認識。通過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案例,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生的技術學習和正確使用技術的態度。下面是設計的一般原則中道德原則的教學片段。
教師首先配合多媒體投影圖片簡要介紹了教科書提供的案例“美容瓜子”。案例中教師營造了情感交流所需的氛圍,成功地激起了學生對不道德技術行為的憤慨。
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問答,教師不知不覺中已經引導學生完成了角色的轉變,學生從案例的學習分析者開始轉變為這種現象的體驗者與參與者,拉近了案例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無形中鞏固了學生對道德原則的認識,堅定了學生維護自己、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決心,達成了培養正確使用技術的意識,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了提升。
在挖掘和拓展教材中的案例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立體式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教師可以結合技術的兩面性,教育學生要理性地看待技術,正確、合理地使用技術,逐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再如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意識。
2.精心創設技術設計活動,在課堂的動態生成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活動即是技術學習的方式,又是技術學習內容,在技術活動中廣泛存在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人際交流,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了豐富的應用資源。下面是我在學校上過的公開課中講流程設計時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我上節課布置了這樣一個題目:植樹節快到了,小張和小明兩個人作為一個小組,打算明天去校園操場邊植六棵小樹苗,植樹工具明天可去總務處借,請大家設計一下植樹的流程。我看了大家的流程設計,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類:
投影片展示:
A類:(1)一起借鋤頭、水桶;(2)共同趕赴現場挖洞;(3)運來小樹苗;(4)植樹;(5)取水;(6)澆水;(7)還工具。
B類:(略)
C類:(略)
【師】A類流程圖設計如何?
【生】能順利完成任務,但環節間采用串行工序,所花時間較長;有些環節(運小樹苗、取水)實施時,有一人閑置,工作效率不高。(一般能說出其弊端)
【師】B類流程圖又設計得如何?
【生】也能順利完成任務,部分環節采用并行工序,能節省部分時間。但仍有優化余地,可一人植樹,一人去取水。
【師】分析得很好。大家請看方案C,兩次采用并行工序,所花時間更省,效率也較高。就是前面大家分析優化后的流程,我們班也有學生是這樣設計的。設計得很好!(個別同學私下不滿。)
【生】也有不足的地方,還可優化!
大家都望向他,看他能提出什么高見。
【生】乙表面上干的跟甲一樣多的活,其實乙干活的強度比甲大,乙比較累,這樣設計對乙不公平,應該降低乙的勞動強度。
【師】這位同學的建議很好,那么為了消除這種不公平,降低乙的勞動強度,我們又該如何優化呢?
最后大家能得出更合理的流程(方案D略)。
在這段教學中我就具體生活設計了一個問題:種樹流程設計。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降低流程設計的難度,讓學生有話可說,我讓學生分析A類和B類方案的利弊是想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我重點強調了C方案的優點,本以為問題就此已圓滿解決。結果個別學生私下不滿:C方案也有不足的地方,還可優化!個別學生的理由更是出乎了我的意料,但很快我順勢進行了引導,讓學生最后提出了D類方案。并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個性,培養了創新的個性品質,堅定了學生維護自己和他人、社會利益的信心。教學效果表明,上面這個教學片段的設計是成功的,而成功的關鍵是教師成功地處理了課堂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設計活動課通常由師生互動生成教學過程,由于包含很多不確定因素,很難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的預設,這就要求教師明確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的重點,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善于抓住有利滲透時機,在課堂的動態生成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上面講的是流程的設計活動,其實在結構的活動中、系統的設計活動中、控制的設計活動中都有同樣的問題,我們可以觸類旁通。
3.以技術體驗活動課為載體,“學中做”“做中學”,在學生的分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采用合作學習方式是通用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合作學習是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通用技術教學中要求每位學生都設計并制作一個產品,學生在時間和精力上都難做到。所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便成為該內容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式。
小組活動中,學生之間通過共同研討,相互學習,既能順利完成設計和創作任務,又較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現舉學生“紙制橋梁的設計”技術活動課中的幾個教學片段來說明。
上課后,教師安排同桌兩人一組,發給每組一張A3硬卡紙、一瓶快干膠、若干直尺與裁紙刀作為設計材料。紙制橋梁外形要求是長方體(長297 mm,寬45 mm,高35 mm),用余下的紙可以制作各種結構的填充物放長方體中間,不可加紙,不可加其他物質。制作完成之后進行試驗,測試紙制橋梁的最大承重力。測試方法是懸空距離為240 mm,中間逐漸加重物,直到橋梁模型嚴重形變或斷裂為止,記錄承重數據。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可以單人或幾個人完成結構中的一個部分,鼓勵學生之間進行配合。學生通過這次活動,感受了技術思想和方法在設計中的重要性,體會了設計帶來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了不怕困難、不屈不撓的意志和嚴謹、守信、負責的良好品質。學生在提升技術素養的過程中同時培養了良好的人文素養。
4.創設可延續情境,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通用技術人文素養的培養過程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應設法將其拓展延伸。如在經歷了某項技術后,教師可以以作業為載體,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完成孔明鎖的制作后,教師布置了探訪本地榫卯結構建筑并拍攝照片相互交流的作業。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的實施過程,通過持續、穩定的刺激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握課堂的“度”,還要設計好學習階段中人文素養滲透的“度”。部分教師只考慮局部的課堂滲透,缺乏人文素養長期持續的滲透,這不利于學生提高技術素養的同時形成穩定的人文素養。
在通用技術教學中實施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并不容易,除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中的內容載體進行適當的教學設計外,更需要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就一個較長時間的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來看,包含教師設計情境、有機串聯各個章節,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或者是整個學年中,同一主題下分層、分段技術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這種實施使人文素養培養的“枝”更加繁盛。就一個短期的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來看,可以由具體到每一節課的教學、每一個技術活動中培養,甚至在某個案例分析過程或技術活動片段中滲透,這種實施使人文素養培養的“葉”更加茂密。枝繁葉茂,讓美麗的技術與設計之花在人文呵護中全面開放。
參考文獻: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活動手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