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蓉
摘 要:論述了語文課以語言為核心的理論依據,分析了當下語文課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語文課以語言為核心的必要性,并結合有關教學實例論述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核心,以語言為抓手,才能打造高效“本色語文”。
關鍵詞:品讀語言;本色語文;高效
一、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核心”的理論依據
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一直倡導“本色語文”的核心主張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體現在三個“語”上: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本色語文”的理念完全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這其中語文課程必須堅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言為抓手,通過多樣語文活動的設計,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唯有立足于語言,才能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二、當下語文課堂偏離“以語言為核心”的現狀
黃厚江老師指出語文課以語言為核心,主要表現在五方面:語言積累、語言感悟、語言品讀、語言解讀和語言運用。而當下更多的語文教師沒有遵循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更不會遵循學習規律、認知規律去教語文,教學目標設計大而繁,“很多老師的語文課就像領導干部的出國考察,能多到一個地方就多到一個地方”。許多語文課不是用空洞的人生說教拔高語文課,就是課堂形式化太嚴重,更甚語文課不教語文,殊不知語文本位就是在自己的田里干自己的事兒,就是要讓學生熱愛語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三、語文課程實現“以語言為核心”必要性
當代作家趙麗宏更是用優美的語言向青少年學生描述著閱讀的重要:“優秀的文學作品傳達著人類的憧憬和理想,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大量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人的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這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教學建議。語文課程是承擔教育基本任務的學科,最基本的任務就應該是用好語文教材這一載體,通過帶領學生學習一篇篇凝結人類智慧和情感的優秀文章,培養學生熱愛語言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動力,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結合教學實例淺談對“以語言為核心”的落實
學生容易理解又比較喜歡的寫人記事性文章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下面聯系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中展現民俗、寫人記事性文章的課堂教學實例,探究從品讀感悟語言的角度對文本進行高效解讀。
(一)《泥人張》:由淺入深、層層剖析,使人物形象鮮明立體
馮驥才創作《俗世奇人》的本意是記錄20世紀初天津底層市民和小生產者的生活,以此串聯起一個有關時代民俗的畫卷。馮驥才自己也說最重要的是故事。因此引導學生通過品析極富戲劇性的事情來寫,以此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感受人物之“奇”才是正道。
就此設計以下三個問題:(1)馮驥才說“有人的外號能當面叫,有人的外號卻只能背后說,這要看外號是怎么來的”,那么文中泥人張和海張五,他們的外號是怎么來的,是能當面叫,還是背后說呢?(2)能從兩人的出場窺探出他們性格一二嗎?(3)兩人出身、背景、職業、性格均不同,怎么會發生沖突呢?
這三個問題看似平常,實則最有抓點,問題出來學生立即到文本中去找去讀了。第一個問題是問外號來源,文中指出泥人張的名號是源于一手絕活,是可以當面叫的;而海張五的外號是源于他倚仗權勢和販鹽暴發的背景,是只能背后說的,當面還得尊稱一聲“張五爺”。第二個問題指向性強,明確引導學生去文中第三、四段品讀,泥人張的出場普通低調,“一個人”,邊飲酒邊“留神吃客們的模樣”,體驗生活,提高技藝去了;而海張五的出場描寫,則占用了此段90%的篇幅。正面白描手法的外貌描寫中,海張五蠻橫的形象已經立起來了:出場高調,“三個人”,穿著沒有詳寫,只是“穿得闊綽”就引得浮想聯翩了,想必也是“皆披綺繡”“燁然若神人”了,但“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的描述則立刻使其形象從神壇跌落,“牛”的架勢和“橫沖直撞”地沖進店內則率先破了自己立了多時的貴族形象,學生歸納為——蠻橫無理、盛氣凌人。而從側面描寫中更體現兩人性格迥異:店小二慌忙招呼,眾食客“停”“放”“瞧”的集體注目更是助長了海張五的囂張氣焰。就此海張五的形象和性格已成。在比較二人出場如此對立反差的基礎之上,第三個問題順勢拋出,泥人張緣何得罪海張五?答案當然還是在書上,原來是第四段中又說“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全然沒把海張五當個人物”。這句常被忽視的句子其實大有品頭,這句話反襯出海張五的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從中還讀出了泥人張的獨立和一身傲骨,而這正使下文泥人張沉穩還擊,“賤賣海張五”的傳奇有了成立的籌碼,決不可忽視不管。借由設計的三個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去品讀語言,由淺入深,逐層剖析出二人的人物形象。
(二)《春酒》:思鄉之情,理解不難,品讀不易
《春酒》一文寫的是臺灣作家琦君由自釀八寶酒卻全無家鄉味一事引發感懷,回憶起偷喝春酒的自己、釀春酒的母親及喝春酒的鄉鄰,借以抒發自己的“鄉愁”。如何從對語言的品析中建立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增加單薄的“鄉愁”厚度,是本文重點。
由自釀八寶酒失敗引發了對故鄉的回憶,由此直接發問: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作者對故鄉春酒的喜愛?這個問題的拋出簡單明確、單刀直入,立刻會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到“那么我最喜歡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一句。“最喜歡”三字突出春酒在“我”心中的地位最高,最直接抒發了對春酒的喜歡,然而這句話卻在許多老師的課上被忽略。緊接著問“最喜歡體現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文本字里行間。一方面是第一段與別的過年習俗的受束縛作比較知高下,另一方面則體現在“我”對春酒的渴望期待、珍惜不舍上,有許多細節描寫值得品味,如“恨不得”“一口氣”“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端著、聞著,走來走去”“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關鍵詞語句子的品讀,使得“我”這個頑皮活潑、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呼之欲出。把對春酒喜愛的這句總括性的話抓住,后面就能通過提煉信息來印證“喜愛”,這樣設計,緊貼后面的細節描寫的語言文字去品讀、品味,會比由零散到整合更有指向性、也更加高效,學生的回答也不會東一頭,西一棒。endprint
文中對母親、對鄉鄰的描寫語句看似分散隨意,然而梳理清楚“我”,母親,鄉鄰的關系后就并不會凌亂。以“我”為中心,分別通過母親對“我”、鄉鄰對“我”,母親對鄉鄰語言行為等細節去勾勒展現。回憶中的親情、友情、樂善好施、溫馨融洽正是伴隨著故鄉過年時春酒釀造的愈淳愈香而不停發酵、升華,最終定格為對故鄉春酒的永恒記憶——“最喜歡”,除了春酒,還連同對故鄉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街坊鄰居一起,無法被取代地矗立在琦君心頭。當帶領學生解讀到這個份上的時候,很顯然,對文本“鄉愁”情懷的挖掘要比之前豐厚、深沉許多。
(三)《云南的歌會》:彩云之南,有美麗歌聲,更有美麗心靈
沈從文《云南的歌會》寫了云南少數民族三種歌會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和山寨傳歌,然而僅從關注民俗的角度去學這篇課文僅是淺層意義上的目標,文中更是通過對歌手及歌唱環境的描寫,來展現云南是詩歌的家鄉,處處有歌會,人人是歌手。
文中山野對歌部分主要是抓住對年輕女人外貌服飾的描寫來展現云南人淳樸大方、開朗活潑的性格特征,因此很有品析的必要。顏色的豐富體現在“黑中透紅”“白白”“藍布”“小銀片”“蔥花綠布”還有大辮子的黑油油,無一不體現出年輕女子的利索整潔、豪爽大氣。
山路漫歌部分,沈從文更是用巧筆描繪出動人的場景:開滿鮮花的山坡,郁郁蔥蔥的樹林,微風搖曳中的清香,悠閑從容的老馬,還有載歌載舞也來參加歌會的戴勝鳥和云雀。這其中,十四五歲的少女們,發啞帶沙地演唱,青春肆意地綻放,才是這片閑適風景之中的真正靈魂,也才是讓沈從文大書特書的原因所在。所以,美景襯好歌,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五、“以語言為核心”的語文課才高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鉆研文本、把握內容、吃透文本語言的精華,在語文課上,牢牢以語言為核心,以語言文字為抓手,設計精當、高效的問題去引領,加強對學生在語言積累、語言品讀、語言感悟、語言解讀和語言等方面的指導、點撥,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優秀文學作品、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促進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這樣的語文課才高效,也才能實現和打造真正的“本色語文”。
以語言為核心的語文課堂,通過文字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打造本色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魯春艷.鑒賞文學語言提高審美能力:中學語文美育淺論[J].中學語文,2003,21(4):48.
[2]肖文華.淺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特色[J].現代交際,2014(7):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