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靈元
【摘 要】初中階段,學生身心快速發(fā)展,是個體成長的一個特殊時期,也是一個關鍵時期。隨著學生社會閱歷不斷豐富,思維能力迅速發(fā)展,促使他們產生了對成人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在追求獨立自我的過程中,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會出現(xiàn)各種特殊的心理適應不良,產生迷茫、失落、無助等消極心理,渴望得到理解、支持和幫助。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班主任老師,要及時觀察并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常見的心理問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學校工作的需要。
一方面,學校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落實好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目標,在重視學校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會重視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另一方面,社會的發(fā)展引起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重視,也喚起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學生開始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況。在面對學習壓力、人際交往中各種困惑時,他們也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靠學校僅有的一兩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努力,已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班主任老師來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班級管理的需要。
經濟的發(fā)展給社會帶來深刻變化,特別是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兒童數(shù)量的增加,以及社會對教育的高期望,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戰(zhàn)和更高要求。沿用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已無法有效解決學生中出現(xiàn)的厭學、早戀、打架斗毆等問題。班主任要區(qū)別對待學生的品德問題和心理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班主任老師要綜合運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組織好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堅持全面教育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以有效解決自己工作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
二、班主任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
班主任要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應深入了解學生。第一,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學生的家庭結構、家庭經濟情況、父母的工作及教育方式都是要了解的內容,還要了解一下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家庭地位等,因為這些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產生影響。第二,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習成績、學習習慣、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等,都要作為了解的內容。
班主任要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應通過主題班會、專題講座、活動設計、榜樣學習、實踐訓練等集體形式,向學生傳授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識,針對學生提出的有普遍性的問題給予解答或輔導。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健康心理的認識,并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必備的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2.針對不同學生的個別問題進行談話與輔導
班主任在做好集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關注個別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成長。學生所具有的成長煩惱、考試焦慮、交際障礙,多是個人問題,用集體教育的方法肯定不能有效解決。要區(qū)別對待學生的個別問題,可采用單獨談話、專項輔導、針對訓練等方式,幫助學生分析利害關系,設置合理預期目標,建立信心,減輕壓力與負擔,消除困惑和障礙。如,對學生的成長煩惱,老師要了解產生原因后對癥進行談話與輔導。若是生理變化引起的成長煩惱,應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變化,防止學生步入認識誤區(qū)或情感歧途。對有考試焦慮的學生,老師也要分清學生產生焦慮的原因來自自身還是父母等,通過溝通交流確定合理的期望值,提高應試技能,減輕或消除學生的焦慮癥狀。
3.加強家校協(xié)作,形成教育合力
新形勢下,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新媒體,指導家長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外部環(huán)境而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都有可能誘發(fā)學生的一些不良情緒。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工具和手段,通過電話、微信群、 QQ群與家長保持密切聯(lián)系,向家長宣傳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技巧,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家庭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等,指導家長在關注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總之,在社會生活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競爭激烈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特點,對學校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班主任要承擔起更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通過多種渠道、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讓每一個學生都成長為身體健康、心靈美好的人。
【參考文獻】
[1]楊玲,趙國軍主編.《學校心理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宋麗微.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科學》,2014年10期
[3]劉曉西.對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幾點體會[J].《新課程學習(下)》,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