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娥
摘 要:生活是激活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源頭活水,離開生活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是束縛學生發展的說教。因此要巧用學生生活資源,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做生活的主人,這樣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才是真實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課堂;生活資源
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
生活是激活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源頭活水,離開生活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是束縛學生發展的說教。我們當前的教育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教師以教材為本、教參為依據,教學事例不夠新鮮,忽視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世界的體驗、感悟與理解;學生為學而學,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導致課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和教育“生活意義上的缺失”。
一、研究背景
1.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新課程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這就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過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標準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中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感受學生生活內容,創設貼近初中學生實際的思想品德課堂,才能真正體現新課程的具體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興趣,才能真正對學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應緊緊圍繞學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以達到思想的升華和品德的內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落實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務社會”這一理念。
2.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知行脫節”的現象
在人們的活動中,“知”和“行”是兩個重要環節。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的過程屬于“間接認識”,是在學習別人經歷過的事情、別人通過實踐獲得的認識。學生往往只是知道這些知識,卻不太清楚它們是怎么來的,自己更沒有親自實踐過,“知行脫節,知而不行”的現象普遍存在,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與關注。
3.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的核心素養應該是學科知識,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而老師就應該在新課標要求的倡導下,完善新課程教學要求。課標指明,本課程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思想政治基礎理論常識,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和辯證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分析和處理品德成長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培育健全人格,弘揚民族精神,初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養基礎。可見,我們在教學中巧用學生生活資源,挖掘學生生活特點,總結經驗教訓,強化學生的行為體驗,有益于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巧用學生生活資源的實施策略
巧用學生生活資源,如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生活里學到知識,在知識里學到智慧,做生活的主人,這樣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才是真實有效的教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1.靈活使用教材,善于付諸實踐
我們把教材靜止的場景變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生活實際,科學地選擇、調整和構建教材內容,使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一框《人生難免有挫折》,教材里只有挫折的含義、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面對挫折的不同態度等知識點,能讓學生明白挫折是難免的,是生活中一定存在的,它與人生相伴即可。而戰勝挫折的方法則是第二框《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的內容,如果分開講授,每框題的內容都比較零散,因此將“戰勝挫折有方法”這后一節的內容調整到本節課來講,讓學生在了解挫折的含義、造成挫折的因素,認識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涌起的要戰勝挫折的蠢蠢欲動的斗志之時,馬上引領學生去分析討論自己的挫折(課前已經采集好的信息),尋找戰勝的方法,領悟戰勝困難的真諦。教學內容與環節都變得豐滿而流暢。另外,在講解戰勝挫折的方法時,引導學生回看挫折的含義,認識到遭遇挫折后最直接的反應是消極的心理情緒,因此要戰勝挫折首先要將消極情緒進行疏導,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找到造成挫折的原因,運用各種辦法進行解決;同時要認識到挫折可能會反復出現,因此我們堅定目標,堅持不懈;最后,還要善于反思和向別人學習,找一找戰勝挫折是否還有更好的辦法,進行探索創新。這與原來教材中的講授順序也不一樣,更符合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易于學生理解。
2.分析教材相關框題教學目標和內容,選取適合應用學生生活實際進行講解的框題,開發學生真實生活的案例
如,七年級下冊教材第四課《人生當自強》的第一框《人生自強少年始》,本框的目標是在學生對自尊、自信、自立有了初步認知和體驗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把自立、自強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認識到告別依賴、走向自強是人生的必然,掌握自立自強的正確方法,走向自立之路,做自強之人。在進行授課的時候,老師結合本校開展的“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由讓學生猜選票的活動導入珠海本土的全國美德少年獲得者蘇××的事例,讓學生感覺熟悉與親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繼續以美德少年為依托,組織學生擬定“自強好少年”的評選標準,并思考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困難,自己能主動想辦法解決的事例。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將晦澀難懂的自強的含義、表現等知識自然而然掌握了,思路清晰、環節流暢,教學效果好。
再比如,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一框《人生難免有挫折》,學生對于挫折的理解大多在于自然災害或者重大事故,而忽視自己身邊一些能引起自己情緒波動的“小事”。因此本節課我在授課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選取的材料《小明的一天》,就是學生生活的形象再現,通過了解小明一天遇到的挫折、分析造成的原因,談論小明應該怎么面對這些挫折一系列活動,將要學習的知識要點滲透其中,這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學情景,更具有學生課堂活動的價值。
3.全面了解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
學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學生知道的東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教師真的要好好向學生學習,一定要將學生這一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這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課程,而且讓課程包含許多學生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東西,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比如,2016年9月改版后的七年級新教材《道德與法治》第五課第三框的內容《網上交友新時空》,教學內容與老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一節《網絡上的人際交往》相類似,但又不同,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側重網上交友,目標是讓學生體會網上交友的利弊,正確使用網上交友,使之為生活、學習服務,提高網上自我保護的能力,針對性較強。
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到學生網上交友常用的方式,以此為突破口作為教學渠道。我利用進入微信的界面圖片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繼續利用QQ和微信,輕松愉悅地讓學生展示自己結交網友的方式,利用問卷星調查學生結交網友的動機、目的及交往的難忘經歷,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網上交友具有虛擬、平等、自主等特點,它讓人們自由表達內心的情感,舒緩壓力,擴展人際交往圈;同時讓他們了解到,這樣的方式又關閉了與他人溝通的心靈之門,太虛擬,難以觸摸生活中的真實,難以一起真誠持久的相處,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堂課的親和性和高效性。最后,師生共同回顧導入時展示的微信圖片,思考什么樣的人更喜歡網上交友?更容易成為那個“孤獨的人”?在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要學會與現實中的同伴交往,增強真實而貼近的感受,為友誼奠定可靠的基礎,避免沉迷網絡,通過他們接受的方式讓他們受到教育。
這樣利用學生真實的生活資源進行教學的方式,既貼近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符合學生網上交友的實際,同時也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以學生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學生,讓學生走進生活,讓品德融入生活,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和應用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王沛,陳淑娟.教師從教質量標準:教師工作勝任特征及其模型建構理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2]胡阿生.課堂觀察:教學研究走向校本化的有效途徑[J].河北教育(綜合版),2008(Z1).
[3]崔允漷,沈毅,周文葉,等.課堂觀察20問答[J].當代教育科學,2007(24).
[4]呂渭源.教學模式·教學個性·教學藝術[J].中國教育學刊,2000(1).
[5]付海倫.啟發式教學運用中的誤區及解決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2).
[6][美]阿蘭茲.學會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美]BruceJoyce.教學模式[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