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慧
摘 要:英語教師開展的教學工作應建立在有效甚至高效的基礎上,而有效的、高效的英語教學工作離不開師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面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英語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分析造成教學現狀的原因,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學生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影響因素
一、初中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1.學生學習認識存在偏差
在與本班同學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那些英語學習長時間無法取得進展的學生,在對英語學習的基本認識上存在著偏差。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筆者把學習存在認識偏差的學生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自暴自棄型,很多學生由于在以往的英語學習中未曾表現出語言學習能力,使得自身在英語的學習中屢屢遭遇困難,使得其對自身產生了外語學習能力的懷疑,從而自暴自棄,使英語的學習一退再退;第二類,先天障礙型,這一類學生占有的比重較少,然而在教學中卻實際存在著,他們的語言能力相比于他人而言的確有待提高,這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而學生在家長、教師、同學的消極反饋中變得越來越自卑,認為“既然一直是這樣,那就繼續這樣”是他們能夠維持的現狀,從而使其英語的學習成效不升反降;第三類,見識短淺型,在這一類學生的觀念中,他們認為“反正也不出國,會說國語就足夠了”,從而在忽視英語學習意義的基礎之上減少了自身的英語學習行為,使得自身的英語學習存在自己為自己設置的障礙。
2.學生學習行為較為偏頗
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認識偏差不僅僅是其觀念上、思想上的錯誤,更為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行為帶來了錯誤的引導,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多種問題,一方面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維持著較低的參與程度,這種較低的參與程度是通過兩個階段體現的,一是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程度較低,課堂氣氛不活躍;二是學生在課后對于英語的學習僅限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并未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錯誤的學習觀念不僅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較為被動,還使得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一種抵觸感,筆者了解到很多學生將國際社會中的一些政治、軍事等活動給國民帶來的情緒帶進了課堂,愛國教育下的學生常因為自我思考能力的不成熟而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和行為。
二、英語學習的影響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影響下的英語學習問題,是學生無法通過自身努力解決的問題,我們的身體是一臺精密的儀器,大腦作為這一儀器的指揮中心,其受損部位、受損程度的不同,會使個體出現不同的言行障礙。在生理學中,個體言語區處于大腦的左半球,言語區中不同區域的受損會導致不同的言語障礙:位于額葉的布洛卡區受損,會產生運動性失語癥,也就是“想說說不出來”;位于顳葉的威爾尼克區受損,會產生聽覺性失語癥,也就是“會說不會理解”;位于頂枕葉交界處的言語視覺中樞受損,會產生視覺失語癥或稱失讀癥,也就是“會說不會閱讀”。我們可以看出,能影響學生進行英語這門語言課程學習的生理條件頗多。初中英語教師面臨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要進行細致地分析,進行正確的歸因,來幫助學生采取恰當的措施進行英語學習的“補救”。
2.環境因素
行為主義教育學派的學者,多將學生的環境視作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原因。對于學生而言,在不同的環境之中,他們會受到不同人群的影響,從而使自身的學習行為不斷地調整。“孟母三遷擇鄰處”,就是因為孟母希望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筆者認為,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學習行為離不開三個主要的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1)家庭環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學生眼里都是行為的指向,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我們不斷開始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原因。在父母的影響下,學生會形成對英語學習的基礎認識。簡而言之,會說英語的父母,會在學生兒時進行語言學習的時候就對學生進行雙語“教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能夠在童年時期就對英語有所接觸的初中生,其英語學習也相對比較容易。
(2)學校環境因素
學校的教育環境是對學生學習行為影響最為深遠的環境,學生的多數學習行為都是在學校環境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對初中英語這門課程來說,初中生對其的學習雖自小學開始,卻在初中成型。在初中生不斷成熟的自控能力和思維能力基礎之上,初中英語教師會為學生提供更加規范、標準的英語學習方式,從而使得初中生在英語學習中多有進步。
(3)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大背景,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在社會環境之中多有運用,因此初中生對于英語的學習多少會有所重視,這就是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許不及家庭、學校的影響更加直接,卻比家庭、學校的影響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1]顧海寧,高銀海.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的調研及思考[J].安徽教育,1997.
[2]徐浩.初中新生英語學習適應影響因素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