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艷
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地方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出現困惑,尤其是現代文的閱讀,字、詞、句都知道,可是學生還是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文章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關鍵詞:詩意;語文閱讀;現代文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全面考查,考試說明中指出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和鑒賞能力等。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呢?我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傳統教學中教師重文章的條分縷析、輕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缺少了自主閱讀機會、自然就沒有機會探究發現的愉悅。這樣的閱讀教學只能把學生變成儲存知識的容器、機械掌握文章的機器,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和美文鑒賞能力,又怎么能真正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終極閱讀目標呢?
教師應該明確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重點必須定位在提高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深入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師創設情景,巧妙利用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和閱讀反思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面對新理念、新課程標準中閱讀的要求和目標,我們的閱讀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呢?
首先應該利用綏芬河百年口岸的優勢,充分挖掘我市豐富的民間文化等資源,拓展我們的閱讀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高中語文傳統閱讀學習,教師根據該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相關的問題,在引導學生閱讀和感悟過程中,我及時給予不同角度的提示,學生自然可以運用常規理解思路進行解答。同時,對于不同文章文體知識理解、掌握并模仿到作文中的學習中,也充斥于閱讀教學中。這種閱讀教學套路,使學生對于閱讀課望而生畏,這就容易導致學生雖然看到文學家精選的美文卻毫無興趣,反而更喜歡閱讀課外讀物,沉浸在課外讀物豐富的世界之中。反映在作文上則出現了新的格式化文章。那么面對高中新課程、新理念,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課上到底應該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從發現中培養個性
曾經在我的教學班里,有一角語文園地,我給她取名眼睛。上面畫了一只充滿求知的、渴望發現的眼睛。我問學生,這個設計有什么用意,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多觀察,有的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有的說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認識,去發現,但從閱讀的角度講,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要領、技巧,還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發現,為他們搭起展示個性的平臺。鼓勵他們不受引導的限制,讀出屬于自己的角落,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給學生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天地。
二、在活學中積累
我這里的死記硬背是指努力的大量的積累。古人云,積學以儲寶,積累是一個不斷儲存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背誦和記憶來完成,活學活用是指學會運用打漁的本領,采取恰當的方法和手段,捕獲到你需要的魚,活學為背誦積累開路,活用才能使儲存的東西得到有效利用。
閱讀教學中一方面要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如何理解,如何想想,如何記憶,如何抽象概括,如何發現,如何模仿等,從而得到靈活的創造性的運用。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讀背的習慣和方法,提供學生閱讀和背誦的內容和條件。為了消除畏難情緒,我用自己的體會感染他們,用名言激勵他們,用著名作家的經驗來引導他們。再配合適應的手段:一是有滋有味地讀,吸引注意力;二是示范背誦,激發熱情;另外要求學生做積累卡片。
三、于課內得法向課外延伸
閱讀教學不僅應處理好閱讀的基本功,閱讀的思維能力與解讀的關系,還要處理好文本與拓展閱讀的關系。陳日亮先生在《我及語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習語文必須從單篇增加到多篇,從文本拓展到著作,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使之更經常更有效地內化為語文素養,表現為語文能力。”閱讀既要有量的積累,又要有質的突破。學生的閱讀面太窄,就會營養不良,尤其是文學作品,有了一定量的積累,才會有語言的感受力。我們的課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教會學生學會讀書。從這個意義上看,課文就是向導,就是例子,課堂就是培訓場。學生得法于課內,才能活用于課外。為了讓學生親近閱讀,走入閱讀,我一方面借助課堂這個培訓場教會學生學習閱讀的本領,另一方面用各種形式向課外閱讀延伸。我安排每周一節閱讀課,將課外讀物引進課堂。啟發學生調動自身的經歷、心靈、情感參與到他們的交流中,自己的知識層次、思想境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有的學生在讀了《走進李白》后寫了文章感悟。課堂閱讀為課外延伸奠定了基礎。引出了路子,課外延伸也為課堂閱讀注入了活水,增添了活力。我從點滴中悟出:閱讀教學教什么,怎么教,應以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為前提,而怎么教又應該以教什么為前提,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語文閱讀
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桂英,黃冬榮.多媒體讓閱讀課堂更精彩[J].新課程(小學),2016(12).
[2]丁秀麗.有感于閱讀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J].山海經, 2015(1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