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鑫
摘要:在高中課程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新形勢下,為了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授課,教師必須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素養,優化教學過程,不斷的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探究了一些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方法,希望能提升信息技術授課的質量。
關鍵詞: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學習興趣;教學質量
一、從學情出發,優化教學目標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閱歷較為膚淺,要對他們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師一定要明白,學習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記憶或者背誦相關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課堂的學習,他們能學會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當下,信息技術已經開始普及了,很多的高中生在家里已經接觸到了電腦,只不過電腦的主要作用是娛樂,如聽歌曲、玩游戲與看電影等。為了改變現有的狀態,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要多引導學生,多宣傳信息技術的正面作用,比如數字化辦公、網絡信息技術習等。在對電腦的認知上,還讓讓學生掌握一些信息技術硬件和軟件的相關知識,最基本的如:開關機、系統優化、軟件更新等。
二、提升教師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學校的教育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情況,比如學情變了,高中生的思想趨于社會化,呈現出一定的功利性,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不再那么高漲,而是有更多的思考;教學的內容也更加的豐富,教學媒介也豐富多樣,學生對知識也是選擇性的學習和記憶,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主席臺”,而學生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動起來。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需要教師的精心“教”和學生的有心“學”構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就很難提升,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認真學習也不可能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所以要想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必須抓好“教”與“學”這兩個方面,具體來講就是要想方設法的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教學技藝能力,認真的落實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理念,實現課堂的回歸,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自主性。
三、轉變教學方法,創造性的利用和認知高中信息技術教材
針對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困境,要想改善現狀,首先就應該不斷的采取措施,提升教師的素質和質量,所謂學高為師。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備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理念,能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應該具備新課改的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我國現有的教育制度下,教師的教學方法略顯陳舊,教學的內容更多的依附于教材。但是教材往往是全國版本或者是省上統一的版本,是整齊劃一的,但是由于區域的限制,每一個地方的學生情況是不一樣的,這樣就造成教材教學和學生學習之間的矛盾。在新課改之后,一線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對教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這一教學實際情況的變化和需要,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依據信息技術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適當的拓展教學內容,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作為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者,應樹立新的教材觀,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應全力做到教材內容符合高中生的發展需要,不讓教材內容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作為教學一線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來說,在使用教材的時候,應該以高中生為中心,在了解高中生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整合教材,把繁瑣的知識化零為整,變抽象為具體,讓教師去創造性的利用教材和不是讓教材牽著老師的思路往前走,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才是高質量的。
四、恰當的期望值定位,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高中生天性使然,在學習上行為習慣和學習態度都有待改善,所以教師應該正確的定位期望值,不要總以成年人的眼光和要求去看待他們,在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高中生有一些問題表現也是正常的,需要教師給與引導和正確的評價就可以了,切勿嚴厲批評,強加指責。高中生生活閱歷膚淺,對自身行為的認知還存在一定的盲區,為此,教師在期望值的定位上要做到恰如其分,不宜過高。在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表現和對學生的態度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興趣。如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和藹可親的,對學生是緩緩引入,一步一步的慢慢指導的,對他們的要求是恰如其分的,學生就感覺到課堂比較輕松和諧,那么學習的熱情就會更加的濃厚。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極高,學生會感受到莫大的壓力,他們就會對老師抱有怨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敷衍了事,師生之間會逐漸的疏遠、有隔閡,甚至產生一定的矛盾,這樣對課堂教學適得其反。高中生有自身的學習心理和接受能力,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就應該尊重高中生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建立恰當的期望值。高中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為此在日常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的利用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五、整合網絡學習資源,實現分層教學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由于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學習環境的不同導致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效果呈現巨大的差異性。而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全班同學,講授的內容是整齊劃一的,無論是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是基礎稍差的學生,講授的內容都是一樣,這樣就造成學生個體的差異得不到尊重,如果成績好的學生聽到較為基礎的知識時,就覺得太簡單,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探究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同樣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如果遇到的問題較難,超出了他們的學習能力之外,他們會感到學習的困惑,自然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實現層次化的授課。網絡的發展極大了促進了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發展,可以實現層次化的教學。網絡教學和學習在一些地區已經成為發展的趨勢,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可以呈現一定的層次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上的大量信息,有針對性的對它們進行整合,分類。在設計練習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設計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活動,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和不同量的訓練,讓學生自我控制練習進度,這樣的層次化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所以對提升學生的整體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韓海濤.對優化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幾點看法[J].學周刊,2012(15)
[2]馮小梅.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優化策略[J].新課程.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