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連
摘要: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十分重要的一門學科,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分析能力,這對于小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學生通常只是死記硬背,并不能將所學知識順利地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學校以及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轉變,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在許多學生心中,數學這門課既不像語文那么浪漫,又不像理化那樣有趣,枯燥無味是許多人對數學的看法。傳統的數學教學,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過于追求知識的傳承,過于強調集中統一,把自己孤立、封閉、僵化起來,要消除這些弊端,就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體驗,從體驗中促進理解。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現在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熟視無睹,對數學缺少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無法形成量的實際觀念和鮮明的圖形表象。基于此,我認為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建構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日常思維向科學思維的方式發展。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師要善于挖掘與數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現象,為學生創設形象具體的生活情境,在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數學抽象知識間架設橋梁,把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轉化成教學情境,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從而引出數學問題,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將知識教學寓于學生所熟知的、親近的、現實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如在教學簡便方法計算時,我創設了這樣的購物情境:小朋友帶著103.5元錢去買圖書,買一本作文書需要29.8元,買一本數學練習冊需要21.2元,這位小朋友買完作文書和數學練習冊后還剩下多少錢?這樣化抽象的知識講解為學生所熟悉的購物情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躍躍欲試,都爭先恐后地發言。一位同學一邊在紙上驗算,一邊說:“用手里的錢付了作文書的錢再付數學練習冊的錢,用103.5減去29.8,再減21.2,還剩52.5元。”大多數同學對他的發言持一致看法,有少部分同學紛紛搖頭。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這樣算太麻煩了,把作文書和數學練習冊的錢加在一起總共是51元,再用103.5減去51,剩下52.5元,這樣算比剛才那種算法簡便多了。”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對第二位同學的見解表示一致贊成,此時再由教師進行指導,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兩種不同的算法中哪個更簡便。這樣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學習知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學習興趣更濃,記憶更深刻,理解更透徹,這樣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源自生活卻比生活更復雜、更抽象,在生活中找數學容易,但是在數學中發現生活卻很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遇到和數學相關的能夠運用于生活中的實例時,要善于記錄總結,積累素材,為以后的教學提供生活材料。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認識更大的數”這一章節內容時,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得很少,為了增強學生對大數形象的認識,教師可以安排“數人民幣活動”來了解大數的概念,因為學生對人民幣這一事物相對較熟悉,是他們平時都能接觸到的,一疊10萬元有100張百元紙幣,那么9疊呢?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向附近銀行借取工作人員練習點錢用的點鈔紙來使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用硬紙張代替。
三、在現實生活當中應用數學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如果只是讓他們單純的通過課本來學習數學,是非常枯燥無聊的一件事。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為依據,合理、科學地安排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活動,使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完成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安排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親身感受數學的魅力,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熟悉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教師應該多安排一些關于數學的實踐性作業,主要就是針對把小學數學安排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問題。同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觀察現實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強調把數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隨時觀察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出結合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實際情況的活動場景,盡量做到貼近生活、吸引學生興趣,通過這樣的學習環境,不僅可以使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還可以使學習環境貼近生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使他們形成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意識。
四、合理布置課后作業,進行跟蹤輔導
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忱,因而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并不斷地被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會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激發學生對枯燥難懂的知識點的興趣,這對于學習水平暫時落后的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這樣,學生能夠從課堂上有所收獲,學到適合自己的知識,擺脫學習壓力和困擾,以進一步減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整體提高。對此,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布置不同的課后作用,并加強對他們完成情況的監督力度,要保證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課后習題,從而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對于完成情況較好以及取得進步的學生,教師應該及時進行表揚和肯定。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定不能夠操之過急,急于求成,而應該循序漸進地對他們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地補習和掌握之前薄弱的知識點,從而使他們能夠逐漸將落后的內容補上來。
小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通過現實生活當中的活動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的學習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當中的現象來引入數學知識,通過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亞娥.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J].數學教育研究.2013(07).
2.林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