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 李百靈
摘要 “聽”是言語實踐的一種,學生外語聽力的形成是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聽的過程保障聽的全過程心理生理機制至關重要,如及時有效的聽覺感知、聽覺記憶及辨認、預測、聯想、分析和綜合等機制。另外制定言語訓練體系,遵從一定的訓練規律進行全面的訓練,對學生外語聽力的形成及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 俄羅斯 對外俄語 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54
在外語教學中,“聽”是言語實踐的一種,在現實的交際和教學過程中“聽”占有重要地位,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聽力教學尤為重要,俄語聽力教學應注重聽力教學在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的目的,保障聽的全過程機制,調整好言語技能和技巧與聽的生理心理機制的相互關系,做好聽力教學言語練習題型設計,構建聽力教學練習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
1言語技能和技巧與聽的生理心理機制的相互關系(見表1)
2對外俄語聽力課堂教學模式
2.1預科畢業生聽力達到的水平和檢驗方法
俄羅斯對外俄語預科學生畢業要達到以下俄語水平并用以下方法來檢驗:
第一,畢業生要聽有關社會文化領域獨白的文本錄音,要達到的水平是理解它的主題、基本思想、每個語義部分的主要信息。檢查這一能力要向學生一次性地播放社會文化主題的音頻獨白文本,文本類型可以是報導、敘述、描寫或混合型的文本。
第二,要聽對話錄音,學生應該理解所聽對話的主要內容和參與者的交際意圖。檢驗聽對話的能力,向學生播放日常對話或社會文化主題的對話(10-12句簡短對話,生詞量為2%)。
第三,要聽教師講座,學生應該理解講座的題目、講座的主要內容和它的個別部分的涵義。講座的單詞量應在700~1000詞范圍內,時間30分鐘,講座中生詞量為3%(也就是20-30詞)。由此來檢驗畢業生的聽力。
2.2聽力課堂教學實訓模式
學生聽力達到教學要求水平的能力就是能夠理解口頭俄羅斯語言的能力,建議教師通過聽力教學對學生進行定期的有針對性的訓練。這種訓練體系是一系列聽文本的訓練,要一課比一課復雜,伴隨著這些文本還有專門練習題。
課堂訓練每個聽力文本分三個階段:訓練聽文本前階段、聽文本階段和聽文本后階段。在訓練聽文本前階段要實現以下目的:(1)導入音頻文本的主題;(2)排除音頻文本有難度的詞匯;(3)培養學生語言猜測能力。
導入主題能促使學生把注意力轉向該文本,它能夠實現小范圍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導入音頻文本的主題過程中老師有時可使用生動直觀的手段。
在音頻文本中所包含的新詞匯可能有不同功能上的意義:這或者是關鍵詞,沒有這些關鍵詞的知識就不能理解文本的主旨,或者是一些不影響理解文本主旨的詞匯,這些詞匯反映多余的不相關的信息。在訓練聽文本前階段注意的對象是重要的關鍵詞。
如果學生能夠運用構詞分析出關鍵詞的意義及借助上下文來獨立理解這些詞的意義,那么他們就完成了培養語言猜測能力的任務。如果他們不能獨立確定關鍵詞的意義,那么教師就在黑板上記下這些詞,講解這些詞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希望讓大學生們把這些詞及母語意義記在自己的筆記本里。但假如這些詞被解釋之后,在聽的時候學生可能還是不能得知這些詞的意義,那么我們不建議使用對于學生來說作為關鍵詞是生詞的音頻文本。
不影響理解文本主旨的詞匯通常不是教師在訓練聽文本前階段注意訓練的對象,但是在提示聽文本之后,檢驗對其理解程度權宜之際是把其寫在黑板上,翻譯其語義,并讓學生聽文本的一個段落。
在聽文本前階段完成之后開始聽文本,實際上如果這個過程伴隨著一些任務的完成就更好、更順利一些,這些任務指引大學生尋找文本中的某種信息,它針對的不是文本的語言形式,而是內容,并與文本主旨相關。例如:
進行中的文本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心理活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必要信息的搜索和記憶上,從而使其最終感知所有音頻文本。
聽完文本后要進行聽文本后訓練,其主要任務是檢查學生對所聽到的文本主旨的理解及其進行中的任務完成發展的情況。檢查形式:按課文回答問題、完成課后選擇題的測試(從所給的句子中選擇正確答案),或在文本信息基礎上判斷真假。在聽文本后的訓練中教師可以給學生翻譯一些生僻的詞匯。
教師針對學生進行這些音頻文本訓練時,需要注意讓學生完整和準確地理解文本,同時要注意以下方法的運用:
第一,在聽文本前階段要排除音頻文本中生僻詞匯帶來的困難問題,教師要把有針對性的必須理解的一些詞義說出來,而不建議學生把全部心思用在詞義猜測上:第二,在實際聽音訓練階段教師對文本的播放通常是兩遍,甚至三遍;第一次播放音頻文本,讓學生對本文進行粗略理解;第二次要比前一次播放速度慢,句子之間的停頓要更長,目的是要讓學生進行詳細理解;第三,在聽文本后階段可以采取三種不同訓練方法:(1)檢查對文本的理解(不僅要進行全面的理解,還要進行詳細的理解);(2)完成語言和口頭言語練習,來確保新詞匯的掌握;(3)不同形式的再現文本——從寫出聽到的內容綱要到書面形式詳細轉述文本內容。
如果音頻文本針對最后的書面敘述是有預先指定的目的,那么有時在第一次聽音后要進行聽音內容提綱訓練:教師在黑板上記下文本提綱,然后和學生一起根據提綱討論文本內容(文本常以變化的形式被敘述出來,也就是運用同義詞,或意譯形式。)這之后進行第二次聽音,然后讓學生把所敘述內容寫下來。
通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人提供的教學音頻文本,對于學生來說這總是最容易的音頻選項,因為首先他們習慣自己教師的聲音,其次他們把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言語器官的動作等作為教師視覺支持,以此來促進學生對音頻文本涵義的理解。同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適應各種聽音頻文本的環境。為此應該將音頻和視頻都納入教學過程中,以及還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參與教學過程,以提供不一樣的音頻文本。
3結束語
俄羅斯對外俄語聽力培養的研究已經達到極致,尤其是對聽的生理和心理機制和聽音要達到的技能和技巧的研究。一系列訓練模式使學生能辨認發出語言聲音的關鍵信號,辨認發出聲音的詞和語段(停頓、語調、語段切分和實義切分句子),確定陳述的主題,析分主要和附加的信息,形成完整的涵義。通過構建的聽力實訓體系,在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聽的技能和技巧,最終理解俄羅斯人口頭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所有這些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