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園
【摘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下,傳統的以“德育”和“教學”為中心的班級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顯得愈加突出,主要表現在其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將學生視為“被控制者”。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從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班級管理模式也應成為時代的主流。因此,在中學班級管理中必須基于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創新管理模式,推動管理轉型,以核心素養引領班級管理。
【關鍵詞】核心素養 班級管理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21-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越來越趨向于全方面、高素質,尤其是在知識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才更是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在新時期,教師在中學班級管理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認識到學生在中學時期的特點,落實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管理權利,發現和發掘學生身上存在的領袖潛質,加大人才基礎性培養的力度。本文通過分析中學班級管理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核心素養理念下中學班級管理策略。
一、中學班級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管理模式
從班級管理到班級治理: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體,包辦了班級管理大小事務;學生作為管理的客體,凡事聽從班主任的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導致學生的自主發展得不到保障。核心素養教育重視學生的自主發展,倡導突顯學生的班級管理主體地位,由此,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應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班級管理的觀念要實現從班級管理觀到班級治理觀的轉變。
(二)教學管理
核心素養體系的培養要求,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課堂教學方法、授課內容和學科教學要求等都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管理面臨著新挑戰:①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作為平等主體合作互動,教師由授課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由聽課者轉變成為學習主體。②課堂教學方法的變化。核心素養培養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要力圖做到教學設計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為學生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個人演說、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實踐探究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③課程內容整合挑戰。核心素養基本要求通過課程內容編排融合在各學科的教學體系中,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品行、能力、情感、價值觀、公民意識、身心健康等重要素養。
二、核心理念下中學班級管理策略
(一)營造以“和”文化為核心的班級文化
1.建設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教室墻壁上布置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畫像;展示學生書畫藝術的書畫長廊;學生動手精心編排的黑板報;班級課桌椅整齊、合理地擺放;班級環境衛生的干凈整潔、學生衣裝的統一、圖書柜圖書的擺放分類整齊等等;所有這些美觀大方、內容豐富的環境文化讓教室空間處處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營造出了健康向上、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文化氛圍。
2.建設一個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
班級文化的精髓則體現在班級精神文化上。建設班級精神文化,從班級學生的思想建設、班風建設、制度建設入手,著力于培養學生“人人都是班集體主人”的觀念,時刻把握班級的集體輿論和心理傾向,營造文化育人氛圍,為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核心素養,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形成了良好的班級文化體系。
(二)完善班級管理體制,促進學生領導力的全面發展
在新時期的班級管理中,值日班長的管理模式在各中學中普遍存在,這是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一項具體做法,即班級中的學生按照學號排列,輪流進行班級管理,值日班長所擔負的責任由學生討論決定,并通過填寫班務日志來反映管理的具體情況。這種模式的建立既有利于學生增進對班級管理的了解,促進班級的和諧發展,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領導力和核心素養的平臺,最終使班級管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論
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學班級管理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包括班級環境的人文化,班級管理的人性化;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力量,不斷“喚醒、點燃、激發”師生的內在自覺力,形成敬業奉獻、團結協作、和諧奮進、干事創業的氛圍;全員育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育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楊乾運.初中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工作初探[J].教育,2016(11):00073-00073.
[2]顏茂.在班級管理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1):00288-0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