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璋璋
【摘要】臺灣現行歷史教科書采取“一綱多本”的編寫方式,在多版本的情況下,為了對臺灣歷史教科書有更好的研究,首先需要對它們所遵循的共同綱領——課程綱要予以了解。臺灣歷史課程綱要在最近十年經歷了四次修訂:2006年實施的“95暫綱”;2009年實施的“98課綱”;2012年實施的“101課綱”;以及2015年實施微調之后的新版歷史課程綱要。新版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在歷史教育方面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對寬容教育的培養、對通識教育的注重;在歷史教學方面課程綱要更新及時、依據學生未來的專業意愿劃分“必修”“選修”內容、注重能力的培養;在教科書編寫方面采取“一綱多本”編寫方式、編寫人員來源多樣化。同時,新版歷史課綱仍存在有嚴重問題,如臺灣史與中國史的分離。針對兩岸在一些歷史問題認識上的不一致,提出兩岸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的設想。
【關鍵詞】臺灣地區 歷史教科書 歷史課程綱要 批判性思維 包容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52-02
在過去十余年間,大陸學術界對臺灣地區的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研究對臺灣地區的歷史教育過去與現狀的思考、對歷史教科書內容與結構上的研究以及臺灣與大陸歷史教科書的對比分析,都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專門對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程綱要介紹分析的論文,尤其是對新版課程綱要的分析研究,幾乎是空白。因此,本文將對2014年2月臺灣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網站發布的新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歷史科》進行介紹分析,期望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
何為“課程綱要”?在臺灣地區主要使用的是“課程綱要”一詞,在大陸則一般使用“課程標準”,兩者名稱雖然不同,但實質內容是完全相同的。課程綱要“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由此可見,課程綱要對教材編寫的指導上,對教學與評價的建議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版歷史課程綱要發布時間是2014年2月11日,由臺灣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網站發布,全文名稱為《103年2月微調之后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歷史科》。本課程綱要分為“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歷史必修課綱”)與“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歷史選修課綱”)兩個大部分。每個課程綱要下又分成五部分進行說明,分別是:一、目標;二、核心能力;三、時間分配;四、教材綱要;五、實施方法。其中“四、教材綱要”部分是課程綱要的主體部分。在最近十年,臺灣地區的課程綱要歷經了四次修訂。第一次修訂是在民國93年(公元2004年),臺灣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在民國95學年度(公元2006年)起逐年實施,因此這份課程綱要,一般簡稱為“95暫綱”;第二次修訂在民國96年(公元2007年)完成,在民國98學年度(公元2009年)起逐年實施,簡稱為“98課綱”的課程綱要;第三次是在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在民國101學年度(公元2012年)起逐年實施,簡稱“101課綱”;第四次則是在民國103年2月11日,即公元2014年2月11日,臺灣教育部發布《103年2月微調之后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近三十年來,臺灣教科書的編寫由過去的“一綱一本”演變為目前的“一綱多本”。“一綱一本”是指由臺灣教育部制定課程綱要,國立編譯館進行撰寫教科書;“一綱多本”是指教育部制定課程綱要,由多個出版社編寫教材。“為了保證教科書能更好的體現國民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臺灣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各科教科書的編寫務必按照教育部頒發的《課程綱要》編寫。”具體到歷史學科上,臺灣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主要有五個版本,也就是五個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它們有:三民書局、南一書局、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康熙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
我們研究臺灣課程綱要主要目的就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新版臺灣歷史課程綱要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一)歷史教學方面的借鑒
第一,臺灣歷史課程綱要,修訂及時,更新速度快。歷史上,臺灣課程綱要總共進行過16次修訂,在最近十年修訂過四次,分別是“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以及本文介紹分析的“104課綱”,平均每三年就要修訂更新一次。反觀我們的情況,自2003年3月頒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標準以來,12年來就再也沒有做過修訂與更新。
第二,臺灣歷史教科書依據學生的不同,劃分“必修”與“選修”教材,這樣做對高等教育的選拔人才與基礎教育的教學是有積極意義的。如在選修課綱中所說明的:“高三選修課程目的是為學生進入大學做準備,具有大學預科性質,為第一類組學生進入大學文、法、商科系提供認識中、外文化發展與差異的基礎知識。”這就是根據學生未來的專業意愿“因材施教”。
第三,知識與能力的要求上,更注重對能力的培養。如課綱在歷史理解中說明的:“我們常說歷史不是[背科],那么理解活動的開展,恰是最直接且關鍵的證明。”可以看出,臺灣歷史課程綱要反對對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鼓勵的是學生在學習具體歷史知識中去掌握各種能力——表達歷史時序的能力、理解歷史的能力、解釋歷史的能力、通用史料的能力。同時需要說明的是:能力的獲得不是架空的,各種歷史能力的提升是以扎實的歷史知識為基礎的,它們之間是辯證的關系。
(二)教材編寫方面的借鑒
第一,“一綱多本”的編寫方式。臺灣現行歷史教科書采取“一綱多本”的編寫方式,“一綱”即課程綱要,“多本”指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一綱多本”首先由臺灣教育部制定課程綱要,而后各個出版社聘請專家根據綱要編寫教材。在1988年,臺灣地區開始允許民間編寫音樂、美術、體育等非聯考科目教科書,在2002年,全部科目的教科書完全由民間出版社組織編寫。這其實就在教材編寫領域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教科書質量的不斷提高。同時,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也可以根據本地本學校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這樣為老師、學生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第二,歷史教科書編寫人員來源多元化。教科書的編寫不僅有大學的專家教授,更有在一線從事教學的高中老師,這樣既可以保證教材的質量,也可以確保教材“接地氣”,有利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康熙圖書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六名編著委員中,有四名來自大學,兩名來自高中。主編王仲孚是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景輝是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建文是臺南師院的講師;而林思綺是國立竹東高中教師,趙祐志是國立三重高中教師。
三
與此同時,必須要指出的是新版臺灣歷史課程綱要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相當嚴重的。比如,將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分離出來,希望學生“養成重視本土”,“建立自我認同感”。這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是說不過去的。我們理解這是由兩岸暫時分離的狀態造成的,我們理解這是因為兩岸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的差別導致的,我們理解有時候一定的歷史教育是為現實政治服務的。但不管怎么樣,有一條底線是絕不能突破的,那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因此,我們誠懇的希望臺灣當局可以正視一些基本的歷史事實,能夠“設身處地”的理解我們今天所走道路和所選擇的社會制度的歷史緣由。
今天兩岸現實政治上的分離,歸根結底是對過去歷史認識的不統一,國家的統一復興,需要對一些歷史基本問題達成共識。在這里,我個人也殷切的希望兩岸能在共同編修歷史取得一些進展,如果可能,可以編到1945年之前。“希望在于將來”,未來國家統一復興最大希望在于今天的青年,在于兩岸接受了正確歷史教育的新一代。因此,我們希望在正確的歷史教育上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臺灣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高中課程綱要修訂歷程、重點與特色[OL].http://203.68.236.93/doc/95course/content/98-06.pdf ,2007-2-14.
[2]臺灣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教育部新聞稿: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自98學年度高一逐年實施[OL].http://203.68.236.93/doc/95course/content/98-03.doc,2008-2-5.
[3]臺灣教育部歷史學科中心.教育部新聞稿:自101學年度實施歷史新課程綱要[OL].http://203.68.236.93/doc/95course/content/1000607-01.pdf,2011-6-7.
[4]朱漢國.臺灣地區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J].歷史教學,2014(21):3-17.
[5]王仲孚等.高中歷史教科書下冊[M].臺灣:康熙圖書網絡股份有限公司,20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