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摘要】 師范院校為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所開設的《英語教學法》課程是培養合格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核心課程。目前,該課程的建設脫離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際,存在教學主體錯位、教學方法陳舊、授課教師單一、實踐教學不完善、課程評價體系不合理等問題。該課程的改革應敢于打破舊的教學理念,統籌高校、教學實習基地 (普通中小學和民辦教育機構)的英語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在多元教師的共同培養下,使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逐步成長為適應中小學英語教學需求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英語教學法》 課程改革 教育資源融合 中小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109-01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教育被納入基礎教育的發展戰略之中,成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的中小學英語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形勢。作為英語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英語教學法》的實施直接決定著學生未來從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職業能力,關系著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
二、《英語教學法》課程實施現狀
(一)教學主體錯位,教學方法不當
教師在講授《英語教學法》課程時,依舊采取“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方法與該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相悖,為學生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二)授課教師單一,缺乏中小學教學經驗
《英語教學法》課程通常由專業教師講授,缺乏對中小學英語教材體系、中小學學情的深入研究。對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講授方法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教學的示范作用脫離中小學英語教學實際。
(三)側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不足
教師往往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由于實踐教學課時不足,無法實現對每一名學生的教學實踐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的英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知識很難轉化為教學實踐能力。
(四)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課程的評價形式單一,側重檢驗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教學實踐的能力測試往往以教學方案等文字形式呈現。而教學能力的核心指標:課堂用語、課堂組織能力、板書能力、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等未納入考核范圍。
三、多層面教育資源融合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
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立足于未來就業崗位的需求,深化高校與就業單位的多層面合作,實現英語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高校邀請就業單位的一線教師參與修訂課程大綱、授課、指導學生的教學實習和實踐,改革教學方法,增加信息教育技術的內容、建構多元評價體系。具體實施如圖1所示:
(一)貼近教師職業要求,修訂課程教學大綱
《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根據職業要求確定教學目標。高校可以邀請就業單位的一線教師,根據用人單位對于理論知識、職業素質和教學技能的要求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確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時分配、考核方式等。
(二)取消“一師一課堂”,實行“高中小”教師聯合授課
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實現高校與中小學英語教育資源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執教《英語教學法》課程。發揮高校教師理論基礎扎實、普通中小學一線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民辦教育機構教學方法新穎、靈活等優勢,將最實用的英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教授給學生。
(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學”,倡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發展自己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應簡單地注入知識。因此,應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式的授課方式,發揮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者、組織者和顧問的角色,融合“講授法”、“教學觀摩法”、“案例分析法”、“任務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實踐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參與力度,實現學生在“看中學、學后教、教后思、思后練、練后會”的螺旋上升的有效的課堂教學。
(四)建立“雙導師制”,突出培養教學技能
與普通中小學、民辦教育機構等教育實習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建立“雙導師制”,聘請教育實習基地的優秀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的教育見習和教學實踐,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實習基地為學生開展英語教學實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班級資源。
(五)夯實理論教學,增加信息教育內容
教學論文和微課設計與制作能力被納入了中小學英語教師大賽之中。因此,《英語教學法》課程要繼續夯實理論教學,培養學生鉆研英語教學理論的科研意識,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實踐。同時,還需將數字信息教育技術的內容納入課堂教學內容,學習如何制作微課,掌握如何將微課應用與翻轉課堂。
(六)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建構多元評價體系
在評價中,實施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采取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等形式;強調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測評內容包括教學理論、教案撰寫、教學設計、教學技巧、板書設計、多媒體操作等。采取多樣的評價方式,如:筆試、課堂參與、教學見習、教學展示等。多元、多樣、動態的評價方式,更加科學化、人性化,能夠使得學生看到成績、發現不足,能夠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動機,主動提高以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為軸心的綜合素質,逐步達到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標準。
參考文獻:
[1]梁新建.參與式教學法在高師院校《英語教學法》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3(15):16-18.
[2]臨海.英語教學法課程建設的相關問題研究[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2):25-27.
[3]聶素民.高師“英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的融合[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10):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