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效率對于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老師也不例外,教師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輔導學生,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刻苦研究,最后效果依舊不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效率兩個字。
關鍵詞:高中數學 教學效率 有效性 途徑 誤區
現在,很多教學研究者和工作者已經開始了教學效率的研究,教師如果想要話費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更好更牢固的掌握更多的知識,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課堂效率,構建一個高效的課堂,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有效性教學的內涵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機械式做題的現狀,倡導學生獨立自主、敢于創新研究、勤于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和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多讓學生參與到研究探討中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之間,他們之間沒有主次之分,教師應尊重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運用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態度得到廣泛培養,從而促使每個學生全面、持續、健康發展。
二、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途徑分析
1.創設生動的數學教學情境。數學課程新標準倡導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體驗數學,去理解數學的內涵,所以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創設出與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環境聯系密切的學習情境。比如在上對數函數這一堂課時,可以創設這樣情境: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有中國人提出了“萬世不竭,日取其半,一尺之錘。然后學生獨立自主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并寫出錘子的長度y與所取次數x的關系式,最后讓他們積極展開分析與探討,得出對數函數的概念。
2.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來。教師進行教書和學生進行學習的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課堂教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學生可以多種形式參與課堂教學,如讓學生到講臺上演練、實例分析等等,針對教學內容,教師應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興趣。比如在講解曲線切線方程時,可以設計問題:求切點與曲線相切的直線方程。很多學生考慮問題不仔細,往往忽略了切線。上課前,讓出錯的學生再重新反思下解答的過程,然后讓學生們彼此互相溝通交流,引導他們分析,探討,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是切點還是在點處的切線?通過學生彼此積極參與討論,進而來歸納學習經驗,探討學習心得。
3.注重數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數學的應用性很強,因此其實踐性也非常強,學生學習的數學素材大部分都是來源于人們的實際生活,其就是將實際生活中的物質材料概念化、形式化和抽象化,它與人類生活關系非常密切。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枯燥的求解、計算和證明。比如在講解完函數定義域的求法后,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如圖,要設計一張正方形廣告牌,該廣告兩邊含有兩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欄目,這兩欄的面積之和為16500cm2,四周空白的寬度為50cm,怎樣設計廣告牌的寬與高的尺寸,使得矩形廣告牌的面積最小?設出變量,列出高寬的函數關系式,通過各種方法,如導數求出函數的最小值,從而使得問題得到解決。這樣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數學知識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三、高中數學有效性教學存在的誤區
1.有效性教學重視形式忽視內容。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講解是課堂教學有效性所強調的重點,教師應重視創設出與其所講授的數學知識存在聯系緊密的教學情境,有時教師貌似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如圖形,圖片等一些場景,但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不到多大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實際出發,多方位地、有針對性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與效果。
2.有效性教學重視過程忽視結果。課堂教學有效性既重視教學的結果,也重視教學的過程,有時一堂課學生們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活動,下課后老師要求學生談談這一堂課學到了什么知識啊,學生卻摸不到頭腦,可見這節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學生同樣也是學習的主體,有的教師擔心讓學生過于地參與教學活動會使課堂秩序變得混亂,因此,不喜歡與他們互動交流,數學課堂教學應在重視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同時,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來,既有合作交流的機會,又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實現學生主動要求去學習的轉變,讓每一個學生都獨立自主、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3.有效性教學重視知識講解忽視能力培養。培養學生數學計算、分析推理和求解的能力是傳統的數學教學最為重視的幾個方面,他們常常把學生的做題能力和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學效果好壞的標尺,這種標尺的局限性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效教學既要重視知識的講解,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學》.2003年期
2.傅敏,劉蔭.《論現代數學教師德能力結構》.2005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