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翠
摘要: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理論都是從實際中總結出來的,在課堂教學中要貫徹好理論聯系實際這一原則,必須有機地把物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科學技術聯系起來。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際;結合
實施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在現有教學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手段使教學效果最大化。本文首先論述了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難點,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
理論聯系實際,是真正學好物理、培養學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徑。聯系實際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引導學生關心實際問題,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相對比較弱,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從生活得來的物理知識不理解,只能死記硬背,而死記的知識又不懂得用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一、嘗試把課堂放歸大自然
常規的課堂場所是教室和實驗室,但如果有條件,把課堂放到室外,更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筆者在《摩擦力》內容時,就把學生帶到學農基地,找一較陡泥路,事先用水澆滑,讓幾個學生走上去,結果由于路太滑學生無法上坡(坡路不能太長以免發生事故),從而引入摩擦力的內容,教師在解釋摩擦力產生條件和定義后,問人要容易上坡,應怎么辦?讓學生用身邊的物品自己去解決,同時教師在課前就準備好自行車、鋤頭、啤酒瓶、肥皂泡、干稻草、石渣、黃豆等生活用品進行輔助教學。整節課除了教師按課本要求進行演示實驗,解釋定義和影響因素外,其余的都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參加活動,通過用身邊的物品解決身邊的問題來獲取知識,結果一節課下來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運用生活物品,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作為課堂教學展開的第一個環節,其導入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后期教學的展開.為此,教師必須具體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導入環節,讓學生能夠第一時間就投入到物理知識學習中,調動學習興趣.這時,為了更好的吸引學生注意,教師可借助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物品來導入新課.如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的5節“升華與凝華”知識的時候,筆者將一舊白熾燈泡帶入教室展示給學生看,并引導學生思考“用久了的白熾燈泡,為什么會變成黑色?”而后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升華與凝華的概念,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又如講到“凸透鏡成像規律”內容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回想凸透鏡出現的兩種現象:一放大物體;二在太陽下可以聚集光燃燒紙片,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同一個凸透鏡于不同情況下,其成像是不同的,到底是為什么?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問題拋出來后,學生的求知欲得到了大大的激發,探究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上課態度也異常認真了.
三、自制生活道具,活躍氛圍
就初中生而言,學習物理的時間并不長,對物理現象多半會比較好奇.這時,教師若能調動其興趣,學生勢必會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探究活動,整個課堂氛圍會變得更加活躍.生活中,一個紙杯、一張紙、一塊磁鐵,均能變成物理實驗的材料,用這些材料開展物理實驗,演示物理現象,學生會感到更親切,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從而不再覺得物理理論是遙不可及的,并樹立起學習物理的信心,主動參與物理課堂.如學習“物體的浮與沉”知識的時候,筆者就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乒乓球向學生演示物理的沉浮條件.學生普遍都知道若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它就會浮起來的.但是,在此次實驗中,筆者帶了三個兵乓球:一個原裝的,用于演示物體上浮到漂浮;一個注入了適量水之后,再將其封閉,用于演示懸浮情況;而第三個則注入足量的水,用于演示下沉實驗.這一過程中,學生親眼見到了乒乓球的沉與浮,既眼見為實,又非常好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筆者讓學生自己掂量兵乓球的重量,進而引出“物體沉浮,是由物體所承受的浮力與物體所受重力所決定的”的知識點.
四、展開生活實踐,掌握新知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知識,教學中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展開生活實踐活動,通過實驗來掌握新知.如“練習電能表讀數”實驗時,為了更貼近生活,筆者就組織學生設計一表格,并利用雙休時間,從8:00~21:00點,每隔1小時記錄一次自家電能表計數,進而算出其每小時的耗電量,后繪制出一張有關耗電量時間變化圖.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學生認識到了電表讀數的方法,還訓練了學生畫圖、實驗與操作的能力.又如練習“測量物體質量”的時候,筆者先讓學生預估一下一個文具盒、一本物理課文的質量,后引導學生利用天平準確測量,從而引導學生如何使用天平,又培養了學生的預估能力.想必,這些實驗的進行,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其學習欲望,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吻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課程教學理念.
五、深入現實生活,學以致用
課堂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認識了大千世界的奇妙多彩,而物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集合了哲學、科學與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其知識不僅源于生活,而且又被廣泛的應用于生活,在學習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與價值,才能讓學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學習目標.如學習蘇教版八(下)第八章第3節內容“摩擦力”之后,學生基本上能夠解說生活中關于摩擦的現象,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該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在購買鞋子的時候,注意鞋底的波紋,了解其鞋底是否有較高的摩擦力;是否能夠在下雨天、下雪天不滑倒等.又如,將學生比較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帶到課堂上,讓學生思考自行車運行中的摩擦力是個怎樣的過程,從而在實踐中鞏固新知.
總之,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新課程標準引領下,初中物理教學必須緊密貼合生活實際,而作為教師,更應該認識到物理源于生活的道理,進而在立足課文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靈活選用生活素材,制作生活道具,并將其用到課堂實踐探究活動中,以此來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物理知識,學以致用,逐步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最終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