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作為時代背景,越來越多的影響到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和服務質量,公共圖書館必須積極引進互聯網技術,與自身資源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創新讀者服務理念,有效應對各類挑戰,增強讀者服務的專業性、主動性,進一步擴大服務廣度、深度,為國家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
一、引言
“互聯網+”在我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其為信息資源的分享交互帶來了便利,社會的各個領域也由此進行轉型升級,引發了各種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理念和思維向新興業態轉型快速演進。同時,互聯網也給圖書館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如何運用”互聯網+”提升圖書館創新服務能力、更好地迎合用戶需求成為當前圖書館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二、“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
(一)“互聯網+”的定義
“互聯網+”是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的過程。但“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把互聯網作為傳統行業發展的工具,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從用戶體驗出發,最大程度迎合用戶需求,其中互聯網是主體,構成了一個生態體系,傳統行業屬于從屬補充位置[1]。
(二) 公共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存在問題
一是紙質文獻利用率低。大多公共圖書館根據不同的文獻載體, 設置不同的閱覽區域。讀者查詢到不同類型的文獻時,往往需要到不同的閱覽區域進行借閱。
二是文獻檢索程序繁瑣。現有的公共圖書館基本實現了館藏書目聯合檢索,但仍無法做到對圖書館資源的統一檢索。如讀者檢索某一知識點時,除了利用書目檢索系統檢索相關書目信息外,還需要通過不同數據庫的不同檢索引擎,經過多次檢索才能獲取與此知識點相關的完整文獻信息。
三是文獻獲取途徑單一。讀者在利用互聯網檢索到了自己所需的文獻后,紙質文獻必須親自到指定館藏閱覽室進行借閱。甚至一部分的數字資源也需要在圖書館內利用固定 IP地址訪問才能獲取。獲取方式的單一性,使得一些到不了圖書館的讀者無法使用圖書館資源。
(三)”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在我國通常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其設立目的是為從兒童到成人的所有普通居民提供盡可能高質量的閱讀服務。互聯網越來越多地深入到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許多公共圖書館已經意識到到這一點,紛紛推出手機APP、數字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新服務形式,通過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資源,在線組織閱讀活動,增強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同時用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查詢借閱信息、進行在線閱讀、檢索信息資源、與其他讀者交流等,提高了用戶群體的活躍度,對用戶持續閱讀產生積極影響。
三、結合”互聯網+”創新讀者服務
(一)最大化開放
公共圖書館服務空間和資源要盡可能實現最大化對外開放,擴展業務場所面積,加強資源數字化建設,保障所有讀者最大限度使用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的權利,實現圖書館社會效益最大化。同時,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延長服務時間、拓展服務空間,加強館際間合作,構建圖書館聯盟,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綜合化服務。
(二)創新服務內容
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館藏資源進行深度加工、整合,實現館藏資源數字化、展示形象化、服務網絡化。強化數字圖書館整體建設,實行自建資源和外購資源相結合,為讀者提供統一的訪問接口,讓讀者更方便地使用數字資源。公共圖書館不僅要做到服務內容的創新,還要加強對服務的宣傳,激發讀者對信息的需求,讓各種服務、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提供個性化服務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讀者利用圖書館的信息行為進行數據挖掘,從而針對不同讀者群體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特點提供個性化服務。另外,可以招募志愿者采用網絡在線互動等方式,與讀者開展一對一溝通服務,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四)充分利用新媒介、新平臺
要充分利用新媒介和網絡新平臺實現信息傳遞的及時快捷、服務的方便省時[2]。要根據新媒介如微信、微博、手機APP等移動化、及時化、發布便捷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及時發布服務和活動信息,為讀者提供便捷化服務。
(五)建設自助圖書館和數字化圖書館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在城市人流量較大的街區建設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延伸閱讀服務。讀者不必親臨圖書館,也不受圖書館開館、閉館時間的限制,可以在方便的時間、鄰近的地點快速地借閱、歸還圖書。要加快移動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為手機用戶推出在線閱讀新服務,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隨時隨地碎片化閱讀需求。
四、“互聯網+”下公共圖書館面臨的挑戰
(一)信息安全問題
“互聯網+”時代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很難徹底解決的問題:信息安全。作為重要的信息技術手段—數據挖掘,通常需要大量收集讀者的個人行為信息,對其進行處理,來完成對不同讀者群體閱讀需求、閱讀特點的劃分,便于制定針對性的閱讀服務策略,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讀者隱私數據安全防范問題。因此做好讀者信息安全工作,將是“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二)資源信息標準問題
“互聯網+”條件下,需要對圖書館的所有資源進行整合,對每一條信息,要賦予信息標識,便于讀者進行檢索,因此需要制定統一的信息標識標準。每一條單元信息,需要涵括固定的字段信息,并且按照相應標準,對每個文獻或數字資源進行加工,形成完整的資源庫。在制定標準時,需要考慮到不同文獻類型、載體的不同區別,在實現資源庫文獻類型多樣化的同時保證資源數據加工有標準可依。
(三)軟硬件開發投入
數據挖掘、云計算等技術的運用,依靠圖書館原有條件和資源難以實現,需要大量經費用于軟硬件建設,如物聯網建設方面,需要購買感知層的設備,通信網絡建設方面,需要購買設備實現無線網絡的覆蓋,同時,圖書館對技術的開發也需要人力物力的投資[3]。 但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經費全部由各級政府財政支持,且不允許開展經營性創收業務。由于經濟狀況、文化事業重視程度不同,各地政府對于圖書館事業的投入程度也有所不同,資金成為公共圖書館開展“互聯網+”要首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高素質館員培養問題
在“互聯網+”讀者服務模式中,館員不再是只進行簡單地借還文獻、實體文獻的整理等工作,而相應的變為對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加工,及針對用戶提供參考咨詢服務。而這些工作內容需要利用數據挖掘等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提煉,轉知成智的一種知識增值性開發,這就要求圖書館加強對館員的培訓提升,將館員的工作技能、職業教育及業務培訓結合起來,全方位、多途徑地提升館員素質。
五、結語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必須把自身優勢與互聯網技術充分結合起來,創新服務,堅持最大化服務等服務理念,處理好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為讀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驍斌,“互聯網+”環境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J].情報探索,2016(1):116-120.
[2] 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70.
[3] 王瀅,基于物聯網的圖書館流通服務模式探析[J].現代情報,2015(3):175-177.
作者簡介:張婉瑩 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活動培訓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