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軍
【摘 要】自古以來,昌樂便因其傳統石雕工藝成為我國石雕歷史上代表性的區域。如何在發展現代石雕產業的同時對傳統石雕工藝進行保護和傳承,是昌樂石雕行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對昌樂傳統石雕的歷史及發展現狀進行闡述,并嘗試對其傳承發展的思路進行探析,希望對相關業界有所借鑒。
【關鍵詞】昌樂;石雕工藝;傳承
1 昌樂石雕的發展歷史
昌樂位于山東省中部腹地,隸屬于濰坊市,昌樂古稱“營丘”是姜太公首封建都之地,東漢時為北海國營陵縣,北宋建隆年間始稱“昌樂”,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齊國首城”之稱,是“石雕之鄉”、“ 中國藍寶石之都”、“中國西瓜之鄉”。昌樂縣現轄4個鎮、4個街道、1處省級經濟開發區、1處省級旅游度假區和1處水庫管理區,總面積1101平方公里,人口62.3萬;境內有首陽山、方山、遠古火山群等山嶺,石雕資源優勢明顯。
昌樂石雕的歷史源遠流長。昌樂縣魯中南丘陵東北部邊緣、泰沂山脈北麓,境內的首陽山是由第三紀石灰巖構成,所出石灰石顏色純正,質地細膩,宜雕刻。昌樂環首陽山一帶自古“家家聞錘響,戶戶操釬忙”,石雕技藝巧奪天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枝奇葩。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先民,便利用當地石料,雕琢磨制出石斧、石鏟、石錛等工具。龍山文化時期,在這里已經產生了首陽山巖書。秦漢時期,先前的石器加工逐漸演變成較為獨立的石雕行業。昌樂縣環首陽山、方山一帶出土了大量的漢墓畫像石土,說明漢代昌樂的石雕刻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此后唐宋不斷的發展創新,石雕類型主要以佛教類和陵墓類為主。到明清時期,昌樂的石雕工藝日臻精湛,建筑石雕成為當時主流。建國后,昌樂石雕石刻藝術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昌樂石雕藝人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刻制和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等石雕的制作。改革開放以后,昌樂石雕開始了產業化之路。
2 昌樂石雕工藝的傳承現狀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昌樂石雕工藝也在不斷地傳承和創新。不同的歷史時期,昌樂石雕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的需要、審美訴求和使用環境,在作品的樣式風格、藝術類型、審美及創作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演進。建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昌樂石雕藝人將傳統的石雕工藝產業化,環首陽山創辦了大量石雕加工企業,實現出口與內銷的規模龐大的石雕產業基地,產品遠銷日韓及西亞,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進入二十一世紀,昌樂石雕快速發展了幾十年后,隨著資源政策變化、機器的使用、原材料短缺、行業爭加劇、市場需求導向等因素的影響,昌樂許多石雕加工企業開始轉型,進入了調整期,同時陷入勞動力價格上漲、產能過剩、銷路不暢、利潤下滑等困境。其中,石雕傳承后繼乏人是昌樂石雕工藝沒落的重要原因。石雕工藝的特殊性使得很少有女性愿意學習這一工藝,隨著技藝精湛的老藝人越來越少,以及石雕行業經濟效益低、學習手工技藝周期長、制作過程中粉塵危害健康等原因,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習這一技藝,造成石雕工藝傳承的斷代。再者,由于歷史上長期的開山采石,嚴重破壞了首陽山、遠古火山群等地的生態環境,當地政府為保護生態,提出了“在開采中保護,在保護中開采”的山石開采理念,山嶺被保護,使得大部分原材料只能從外地運入,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第三,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一方面,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石雕企業為追求效率,大量應用機器;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業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大量生產碑刻、鎮宅石獸等藝術性較低、需求量較大的石雕產品,而工藝復雜、藝術性高的手工產品較少,致使石雕產品附加值低、創新不足。
3 昌樂傳統石刻工藝傳承和發展的方向和思路
3.1 建立石雕工藝傳習場所,培養傳承人
從古至今,石刻工藝的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家族傳承、口傳心授。歷史的經驗證明,這種傳承方式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創新傳承模式。在立足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實際基礎上,昌樂石雕工藝的傳承應采取傳習場所的模式,建立傳習場所,讓富有經驗、技藝精湛的的藝人開展授徒傳藝活動。傳習場所應制定傳習制度,政府主管部門應每年對傳習場所進行考核,對授徒傳藝達到一定數量和時間的傳習場所進行獎勵和扶持。另外,還可以成立石雕工藝青少年教育傳承基地,同時與濰坊技工學校、昌樂縣綜合實踐創新實驗學校等合作,與大中專院校聯合,讓青少年學生接受傳統石雕工藝教育。同時,面向社會招收熱心石雕工藝的有志青年,學成后頒發職業技術資格,并對從事石雕行業的工人進行分批培訓,提高理論水平和傳統美術功底,對石雕工人實行規范化管理。
3.2 加強對石雕工藝的生產性保護,搞好產業開發
加強對昌樂傳統石雕石刻生產性保護,對從事石雕工藝的企業和傳承人給予一定政策和資金扶持。妥善處理好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系,將生產性保護作為昌樂石雕工藝乃至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分類保護的方式。同時提高石雕產品的藝術性,將石雕產品與昌樂石灰巖、火山巖特色產業、鄉村文化旅游業有機結合,在產業開發中保證非遺的生命力,在保證傳統石雕的本真性與完整性的同時,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
3.3 建立健全石雕傳承管理體制。
首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保護規劃,使昌樂石雕工藝的保護和傳承與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實現高度融合。其次,弘揚“工匠精神”,提高石雕傳承人積極性。通過政府重點扶持和引導,充分調動和發揮傳承人的積極性和聰明智慧,使他們自覺地、主動地承擔傳承的責任,依靠他們的傳承使傳統石雕工藝以延續。第三,堅持在發展中保護。按照昌樂石雕的特性,在不改變其自然衍變過程、不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尋找傳統與現代結合點。第四,整合昌樂石雕藝術與資源,形成推動石雕產業的創意化、融合化、國際化,促進石雕藝傳承人與研究機構、企業、藝術院校合作,使石雕產業進行集約化、跨越式的協調發展。
3.4 加強石雕工藝的理論研究
由于傳統石雕工藝一般采取口傳心授或祖傳秘籍的方式教徒,一些掌握精湛技藝的老藝人的離世,致使一些絕技失傳。昌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石雕行業,應把傳統石雕工藝挖掘、整理、編輯成文字教材,形成系統的傳承資料,以利于昌樂傳統石雕工藝的傳承和保護。
3.5 加大宣傳力度、呼吁社會重視
在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期間,面向社會各階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向群眾宣傳普及傳統石雕工藝知識,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報刊等大眾媒體進行有效的宣傳和報道,并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渠道進行廣泛宣傳,傳播以石雕工藝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群眾對石雕產權的重視,對手工勞作的尊重,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總之,昌樂石雕工藝的傳承,應借助城鎮化發展的大潮,形成新的傳承發展理念,從而真正邁入新常態下的歷史發展階段,得以可持續發展。作為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參與以石雕工藝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珍視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民族的魂脈,保留住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努力推動昌樂石雕工藝與產業的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同保.“工匠精神”下的覺醒與升華——探討新常態下曲陽石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J].浙江職業學院學報,2011(09).
[2]張漢文.關于嘉祥石雕雕刻技藝傳承與發展的調研[J].人文天下,2016(05).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