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軍
摘要:流動人口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在流動人口中,流動兒童少年也就越來越多,由此便衍生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其中,家庭教育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主要是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觀念比較落后;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夠科學;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親子關系有待提高。為此,本研究嘗試提出了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問題的解決對策,一是多種舉措改善流動人口家庭的內部教育環境;二是社會聯動優化家庭教育的社區支持環境;三是以家長學校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水平。
關鍵詞: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對策
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既是一個教育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凡年滿 6-14周歲或7-15周歲的兒童、少年都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本是一個整體。如何把三種教育有機結合,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使流動人口子女和流動人口家庭整體素質都得到提高,是當前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的話題。
一、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
(一)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觀念比較落后
對于多數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來說,普遍存在著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不先進,存在著傳統的落后教育觀念。第一,流動人口子女的家長在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參與上,比較不積極,缺乏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對于子女在學校發生的問題置之不理,對于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不能很好地配合完成。從而不能形成與學校共同培養孩子合力;第二,流動人口子女的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心不夠,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對于孩子的學業發展、心理狀況等內容重視程度不夠,只關注的孩子的健康生活,而無視了良好個性、特長的培養。第三,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過于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共同應該承擔的責任,忽視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做教育的對象,而不是傾聽的對象,從而有些固執和錯誤。
(二)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夠科學
在流動人口字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專制型和溺愛型,專制的家長,容易造成家長的一言堂,對孩子比較冷漠,當然也會有些專制,強制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缺乏基本的溝通和民主。溺愛型的家長正好與之相反,對于孩子的要求都給予滿足,不知道有效的拒絕,導致孩子從小形成了嬌生慣養的不好習慣,不利于孩子在學校中很好的適應集體生活。當然,對于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來說,多數教育會受到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父母的各種形式會對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產生較大的誤導。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天長日久,父母的作風、品德、性格愛好、氣質特點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父母教育子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既言教又身教,言傳身帶,身教重于言教。
(三)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親子關系有待提高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要基礎,但是基于流動人口子女父母的職業特點,多數是在外地打工的人員,忙于工作,缺乏教育方法和理念,往往會出現與孩子關系不密切,親子關系生疏等問題。與城市的孩子相比,流動人口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等問題多數是由祖輩來代理,更容易弱化了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系,對于學校教育的開展,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學業發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一般沒有休息日,偶爾有休息日也要在家料理各種家務,他們沒有時間帶領子女去戶外活動或者共同游戲。
二、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改進對策
如果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受教育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則不僅中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工作將受到嚴重影響,而且還會產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因此,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對于實現中國的教育目標、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多種舉措改善流動人口家庭的內部教育環境
提高流動人口女子的家庭教育問題,首先需要從完善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環境入手,第一位的還是家庭的內部環境,內部環境包括了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對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等內容。重點還是要去家長自身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產生證明的引導作用。作為家長,要做到互敬互愛,互諒互讓,保持恩愛的夫妻關系。父母與鄰里之間和平共處,互幫互助,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父母對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體貼,少一些訓斥,多一分愛護,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專橫,既不能動輒嚴厲懲罰,也不能過分溺愛和保護。家長可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教育,動員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對父母的職業持正確的看法,明白父母就業過程中的艱辛。
(二)社會聯動優化家庭教育的社區支持環境
對于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為流動人口女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聯動起來,共同建立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外部環境,彌補外來務工人口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持和關愛。當前,有很多社區的居住環境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外來流動人口相對較多的社區更是缺少必要的場所設施。
(三)以家長學校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水平
對于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學校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來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質。第一,可以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力度,引導更多的務工人員參與到家長學校中,重點提高其對家庭教育的基本認識、觀念轉變和方法掌握。流動人口家長學校作社區教育的一種正式組織形式,有助于改善當前流動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許多盲點和缺陷。將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納入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網絡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區支持體系。此外,還需要積極加強對流動人口家長的繼續教育。從我國流動人口的主體青壯年人口的文化程度來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多數,且仍有一定比重的文盲或半文盲。他們自身就需要教育和學習,特別是職業指導和技能培訓。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正在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簡單的現象描述發展到較為深入的理論分析與思考。綜上所述,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對于中國目前社會來講還是一個非常嚴重和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曉玉,黃毅. 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研究——以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為例[J]. 新疆社科論壇,2016,(01):106-108.
[2]王炳銳,吳瑩. 淺析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成因及對策——基于社會保障理論視角[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03):244-246.
[3]王長中. 教育公平與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D].貴州師范大學,2007.
[4]霍霖霞. 天津市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分析及指導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