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麗華
內容摘要 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小學生 語文 學習 能力 培養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如:《“你們想錯了”》一課,板書課題后,學生就發現這篇課文的課題與以往的課題不一樣,課題上有引號,抓住他們的發現,問:“請大家回憶,什么情況下,要使用引號?”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這句話是誰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樣由學生的發現一步步激起他們學習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2、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漢語中,有很多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如《邱少云》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用20分鐘。”這里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句的“才”與上一句的“才”一樣嗎?學生通過質疑了解到兩個“才”的意思不一樣,前一句表示時間短,后一句表示時間長。戰斗之所以結束得快,是因為戰士們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勵。
3、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鞏固學生的探究意識。如《窮人》一課中,對于桑娜是否應該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把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發表自己意見,深入理解課文。
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漸漸的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識。
二、教給學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讓學生會發現、善于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后,那么在課堂上會很踴躍的發問,但是有的學生的問題經常停留在一些詞語不懂上,無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根本就發現不出問題,在《撈鐵牛》一課,甚至有學生提出了鐵牛是死是活的問題。這樣,問來問去,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么意義,所以,要讓學生明白哪些問題對掌握課文內容真正有幫助,我們才來解決這些問題。
2、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探究、解決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后,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這“新知”可以是對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別人不新,而對自己卻是新的。(1)讀思結合,探究問題。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讓學生仔細閱讀,盡可能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到答案。對難題要推測幾種答案,經過周密思考,選擇最佳答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有這樣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連用了兩個“不可估量”是為了( )。教師出示三個答案讓學生選擇。①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②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祖國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③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從畫線部分可以體會到( )①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②作者對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贊美之情。學生必須反復閱讀才能得到正確答案。(2)思議結合,探究問題。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與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與已有答案不一致,這不一致有可能是學生找到的答案錯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個。這時可讓同桌議一議。(3)合作討論,探究問題。我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分小組合作互幫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為學生探究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1)教態親切,情緒飽滿。(2)多翹拇指,多表揚。(3)發現問題,及時指導。(4)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2、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列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探究。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論、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制作什么樣的借書卡,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激發。再如第十二冊實踐活動《搞一次環境調查》,學生通過調查周圍的人群,對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環境進行考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著撰寫調查報告。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3、靈活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探究氛圍容易形成。(2)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3)開展實驗活動。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
總之,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