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藍色糧倉是指通過現代養殖、捕撈、加工等技術的綜合利用,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為人類提供各種海洋食品的經濟活動。通過分析美國、日本等海洋發達國家在藍色糧倉的立法體系、科技創新、遠洋漁業以及海洋牧場等方面的經驗借鑒,提出我國在發展藍色糧倉的過程中應堅持科技驅動、堅持生態優先、優先補足短板、完善產業體系、優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藍色糧倉;需求分析;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漁業與能源業一樣,屬于資源型戰略產業。占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被稱為“人類未來的糧倉”。遠洋漁業,對于拓展我國漁民生產空間、增加漁獲、參與全球海洋資源分配等,日益凸顯其重要意義。藍色糧倉是指通過現代養殖、捕撈、加工等技術的綜合利用,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為人類提供各種海洋食品的經濟活動。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海洋經濟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予以實施,并在藍色糧倉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深入分析美國、日本等藍色牧場發達國家的有效做法,為我國發展藍色糧倉提供經驗借鑒,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我國發展“藍色糧倉”的需求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的模式相對單一、農業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導致農業經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海洋資源為人類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蛋白質。據統計,2015年我國水產品總量達到6690萬噸,為城鄉居民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優質蛋白。因此,大力發展藍色糧倉,對于改觀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及資源浪費現象,耕地緊缺與糧食安全矛盾,畜牧發展與飼料不足的困惑,資源不足與過度開發、保障國家安全等問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在發展藍色糧倉的可行性方面:首先,國家對發展海洋事業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總體目標,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向海洋強國的目標邁進”的目標;其次,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據統計,我國有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不同海域的6500多個島嶼,瀕臨太平洋具有約18000千米的海岸線,總領海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最后,在海洋科技方面,中國擁有中科研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等高層次海洋科研和教育單位,能夠為發展藍色糧倉提供持續的技術保障。《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的發展規劃就是實現藍色糧倉科技驅動的有益嘗試。
二 、我國“藍色糧倉”的發展情況
2014年7月1日,山東省青島市發布了關于《加快藍色糧倉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到2020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5萬噸,比2013年增長22%,引進水產品新增300萬噸的發展目標,并提出了打造全國一流的水產良種繁育基地、水產健康養殖基地、漁業資源養護基地、遠洋漁業生產基地、水產加工出口基地、水產冷鏈物流基地等“六大基地”的發展規劃。大連市在《海洋漁業“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50處現代海洋牧場示范區,新建人工魚礁區3.3萬公頃,確保每年水產品穩定在250萬噸,為大連市民打造“藍色糧倉”的發展規劃。在規劃建設藍色糧倉的同時,大連市正積極推進15至20個海洋科技創新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海洋漁業科技平臺的建設。
三、國外發展“藍色糧倉”的經驗借鑒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海洋經濟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予以實施,例如,美國提出了以海洋經濟和海洋安全為核心的海洋戰略,韓國實施了以海洋產業為核心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日不將海洋戰略納入國家戰略體系予以規劃和實施,主要發達國家在發展藍色糧倉方面提出了諸多經驗借鑒,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建立海洋資源開發立法體系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通過了《海洋資源與工程開發法》,2004年,美國頒布了《美國海洋行動計劃》,旨在實現“深化對海洋的認識、增強對海洋的利用和保全”等目標,2007年,美國制定并實施了《海洋研究優先計劃和實施戰略》;日本于2008年首次制定了《海洋基本法》,該法案每5年修訂一次,《海洋基本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程序法,也不是一部實體法,而是日本實現海洋立國戰略的綱領性文件,該法案詳細規定了日本實施海洋戰略目標的各責任主體和海洋立國推進室和咨詢委員會等組織體系建設。
2.推動藍色糧倉科技能力培育
海洋產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科技在發展藍色糧倉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美國著名的海洋科研機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及國家海洋大氣局所屬的水下研究中心等均為美國藍色糧倉的發展提供科技服務;韓國和美國在藍色糧倉科技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韓國先后開發出抗風浪網箱養殖和循環過濾養殖等技術,美國開發的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極大降低了養殖成本;挪威高度重視藍色糧倉科技研發能力培育,將海洋養殖產業的5%再投入到藍色糧倉科技研發中。
3.大力進行海洋牧場建設開發
海洋牧場是基于海洋生態學原理和現代海洋工程技術,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在特定海域科學培育和管理漁業資源而形成的人工漁場,日本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建立了世界第一個海洋牧場——黑潮牧場,據統計,日本近海20%的海床已經改造為海洋牧場;美國早在1968年久啟動了海洋牧場的建設工作,并形成了專門從事海洋牧場資源開發的企業集團;韓國自1998年開始海洋牧場的建設工作,先后開發出了貝類海洋牧場、灘涂型海洋牧場以及觀光型海洋牧場。
4.積極推進遠洋漁業事業發展
隨著近海海洋資源的日益匱乏,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成為發展藍色糧倉的重要路徑。日本在發展遠洋漁業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一方面,日本大力建設大噸位遠洋拖網船,另一方面,日本積極與50多個國家所屬的150多個地區建立了漁業合作協定,保障了日本發展遠洋漁業的合法性;韓國在發展遠洋漁業方面,除了大力建設遠洋漁船,韓國一方面通過行業協會、科研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等主體積極推動海外遠洋基地建設,另一方面大力推動遠洋漁業的信息化體系建設。
四、我國發展“藍色糧倉”的政策建議
借鑒美國、日本、韓國等藍色糧倉發達國家經驗,我國在發展藍色糧倉的過程中應堅持科技驅動、堅持生態優先、優先補足短板、完善產業體系、優化金融支持:
1.發展藍色糧倉堅持科技驅動
發達國家的經驗啟示,發展藍色糧倉等海洋戰略必須堅持科技驅動,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實現海洋戰略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的發展規劃就是實現藍色糧倉科技驅動的有益嘗試。發展藍色糧倉堅持科技驅動,必須進一步強化遠洋漁業裝備制造技術、海洋牧場養殖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加強藍色糧倉關鍵技術產學研用協同,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推動漁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藍色糧倉轉型升級。
2.發展藍色糧倉堅持生態優先
發達國家在促進藍色糧倉發展的過程中高度重視藍色糧倉發展的環境保護體系建設,我國在發展藍色糧倉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忽視環境保護的問題,例如海洋牧場往往被視為海洋水產品的生產系統,對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追求導致海洋牧場在提供生態廊道、調節流場和物質輸運等方面的生態作用往往被忽視。因此,在發展藍色糧倉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觀點,通過環境監測、生境修復、資源養護等技術,實現海洋環境的保護與生物資源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續利用。
3.發展藍色糧倉優先補足短板
在發展藍色糧倉方面,遠洋漁業裝備和綜合性遠洋基地是我國在發展藍色糧倉方面的主要短板。在促進遠洋漁業裝備發展方面,應大力擴大遠洋船隊規模,積極擴大大噸位遠洋漁業船隊數量和規模,提高遠洋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在發展綜合性遠洋基地方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在東南亞等等主要集中作業海域的沿岸國家和地區建立海外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儲備和開發后備漁場。
4.發展藍色糧倉完善產業體系
藍色糧倉示范效應的形成需要發揮政府引導的功能,但是從戰略角度分析,藍色糧倉的發展最終必須通過完善產業體系發揮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發展藍色糧倉的產業組織體系建設,應積極培育藍色糧倉的市場主體,特別應通過兼并整合等方式培育具有一定規模的藍色糧倉龍頭企業,應實施漁業品牌戰略,加強漁業品牌建設。規范水產品市場建設,建立完善高效便捷的市場體系,營造水產品交易消費良好環境。
5.發展藍色糧倉優化融資體系
金融支持是發展藍色糧倉的重要基礎,在財政支持體系方面,可以以財政資金發起設立藍色糧倉產業引導基金,通過基金的杠桿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藍色糧倉建設,也可以以財政貼息的形式對企業參與藍色糧倉融資活動進行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加大對漁業的金融信貸支持,探索開展小額信用貸款業務,推進海域使用權等抵押貸款工作,加強漁業互助保險體系建設,鼓勵發展多形式、多險種的漁業保險。
參考文獻:
[1]韓立民,相明,國外“藍色糧倉”建設的經驗借鑒[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45—49.
[2]秦宏,孟繁宇,楊文娟,“藍色糧倉”關聯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7:40—46.
[3]游桂云,杜鶴,管燕,山東半島藍色糧倉建設研究——基于日本海洋牧場的發展經驗[J].中國漁業經濟,2012,03:30—36.
作者簡介:王建強(1966-9-),男,漢族,甘肅甘谷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從事證券投資、產業經濟研究。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資助項目“甘肅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項目編號:2013A—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