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滌
摘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積淀了不少悠久的歷史文化。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不斷重視,出現了申請世界遺產的熱潮,各個地區紛紛開始申遺。但申遺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傳承和保護文化,讓后人可以繼承和看到優秀的中華文化。本文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分類和特點等進行闡述,繼而論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遺產的現代意義,希望引起更多人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代意義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優秀的文化被積淀下來,不管是宏偉的古代建筑群,還是剪紙、印染等民俗文化,這些都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滿足,但是我們的精神生活卻顯得異常單調,不少傳統文化正在被人們所淡忘和忽視[1]。文化遺產包含非物質和物質文化遺產兩大種類。當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就是缺少專項保護經費、缺少優秀傳承文化的藝人,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缺少關注度,新一代年輕人對這些內容缺少認同感等[2]。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過程中的重要阻礙因素。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概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界定
文化遺產從概念上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大類的文化遺產,包含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謂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一些比較具有價值的文化遺址、建筑和文物等,而衡量是否具有價值的標準分別可以從科學、文化和歷史、藝術等不同的角度去衡量[3]。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和群眾平時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存在的形式是非物質形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進行界定,認為被團體或者群體認為的文化遺產具備表演、表現形式和實踐、技能以及相關的實物和工具等。隨著時代外部環境的變化,各個群體需要使自己所擁有的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相應的創新,他們自身的歷史感和認同感也應當增強。總體上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人的精神、經驗和技藝等發生的活態演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體上可以分為無法種類,分別包含表演藝術,如昆曲;口頭傳統和表述;社會禮儀風俗;和自然界相關的知識以及相關實踐等;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如果將其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可以分為民間文學、美術、舞蹈、音樂、手工藝、信仰、知識等十六類。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表現
有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進行簡要的總結,認為其具備七個基本特點,分別為地域性、民族性、綜合性、傳承性、獨特性、活態性、流變性等。關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書記在開展民間文化論壇時曾經指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備的共有特點之外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獨特性,比如朝野共享性、多元雜糅性、包羅廣泛性以及流播遷轉性。當前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必須要處理好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要做到整體性和真實性,只有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才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利用,避免對其產生誤解和濫用的現象。在科學的認識基礎上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尊重的傳播。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現代意義
(一)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
我國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未出現斷代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文明一直得以延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華夏民族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文化遺產。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承載著人們的智慧結晶和辛勤勞動。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全球一體化的信息化時代,科技得到了快速發展,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生存環境卻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比如霧霾、溫室效應等生態環境的破壞,除此之外還有文化環境的落寞,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不到重視。我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可避免的也會面臨這樣的危機,我國地大物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十分豐富,但是由于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未使其得到有效保護,所以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備不可再生的特點,屬于不可逆的發展過程,一旦損毀就無法恢復,帶來的影響是毀滅性的。所以必須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繼承我國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保障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標志,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保護和傳承也具有重作用。眾所周知,當前國家競爭力的衡量已經不再是單單的采用經濟發展指標,而是需要強調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提升包含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和文化實力等,文化實力的提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息息相關,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不僅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而且也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社會對話中的地位,提升綜合競爭力。在具體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保護它的重要價值,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策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更好的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相協調。
(三)是增強群眾文化認同感的必要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然需要更多人參與其中。在宣傳和推廣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過程中,通過采取多種宣傳途徑,比如電視、網絡、微信和微博等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讓他們能夠認識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增強民族認同感。
總結:
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大,主要是因為它對國家、社會和民眾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正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代意義[N].貴州民族報,2012-07-02(B02).
[2]譚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條新路徑——從休閑消費到休閑產品[J].民族藝術研究,2010,(05):82-86.
[3]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精神家園 西北地區[J].中華手工,2006,(03):56-63+6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