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喜斌+陸遠蓉
摘 要: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以“計算機組裝與辦公設備維護”課程為例,探索“互聯網+教學”的智能化教學模式改革,進一步拓寬教學思路,實現課程的移動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該模式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互聯網+; 教學改革; 微信公眾平臺;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8-81-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computer assembly and office equipment maintenance" cours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model reform with "Internet + teaching" is explored, to further broaden the teaching ideas, realize the mobility, intelligent and digitizat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he model has achieved a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Key words: Internet+; teaching reform; WeChat public platform; informatization
0 引言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誕生了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教育模式,也開啟了課程變革的新時代。“互聯網+”理念的發展,為創新教學提供了思路,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支持,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了環境。微信公眾平臺是信息化技術發展的一個產物,4G時代的降臨和微信第三方公眾平臺的發展,為開展移動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技術環境。根據《騰訊:2015年微信平臺數據研究報告》[1]顯示,微信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平均每天打開微信5次以上的用戶達到76.1%。而且微信用戶群體非常年輕,其中18-35歲的中青年(正是高職學生所處的年齡組)是微信主要群體,比例高達86.2%,學生群體占總比接近1/5,微信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影響力和生態粘合力。本文重點研究把微信應用于學習知識、數字教育等方面。
1 課程特點
計算機組裝與辦公設備維護課程是面向計算機與辦公設備維修維護、計算機數據恢復技術、計算機系統維護等就業崗位,培養學生學會對計算機硬件與辦公設備各組件的性能指標。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強、更新性快、經驗性高的課程,要求學生能掌握現代計算機組成結構與內部部件的連接,熟練掌握計算機的裝機過程與常用軟件的安裝調試,并能將理論聯系實踐,在掌握計算機維修維護方法的基礎上,判斷和處理常見的故障。該課程對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與行業、企業要緊密聯系。傳統的課堂模式枯燥、單調,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素質。本文結合微信公眾平臺的技術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應用進行探索[2]。
2 改革目標及思路
2.1 改革目標
本項目以“計算機組裝與辦公設備維護”課程為研究案例,以期達到以下目標。
⑴ 通過建立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移動信息化教學平臺,并在《計算機組裝與辦公設備維護》課程中做實證研究,彌補學生不善于運用零碎時間學習、課堂和課外學習斷層、教學過程中師生缺乏互動的缺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⑵ 通過信息化教學方式的改革,實現線上線下互聯教學應用,整合課程資源,激發師生探索與研究的熱情和靈感,拓展教學與科研深度,提升研究人員的信息化水平,由原理原則型向對策型轉變,培養創新型人才。
① 培養目標:結合“互聯網+”技術,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式。
② 課程體系:建立滿足職業教育素質培養要求,又滿足社會職業技能要求的新課程體系框架。
③ 課程模式:根據職業教育標準和人才培養特點科學劃分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構建交互性強、靈活性高、效果好的新教學課程模式。
2.2 改革思路
通過建立基于微信公眾號信息化移動教學平臺,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探索“互聯網+教學”的新信息化教學模式[3],其中架構設計和實現來源于對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對課程的認識程度和評價態度、微信使用情況和興趣點、對課程推送信息的需求[4]。
根據課程特點及內容,微信公眾平臺設置三大功能模塊:課程資訊、課程學習、課外拓展。如圖1所示。
各模塊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⑴ 課程資訊。在現在的高職教育中,人才培養方案往往是幾年才進行修改,課本上的知識比社會、公司、企業用的技術都落后一截,導致不少學生畢業之后都會覺得學校所學知識用不上,所學技能與實際應用脫節,這嚴重影響了高職人才的培養。因此,在這個模塊設計“信息資訊”,通過不定期使用微信平臺推送目前相關課程的“最新技術”和“相關應用”,讓學生在圖文并茂、視頻等資源中輕松的了解所學知識的發展和應用,對職業生涯規劃和技術應用都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彌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脫節。再加上“教學目標”對課程學習目標、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學習內容,以及技能考核和項目要求進行說明,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的重點難點,加強構建課程學習體系。
⑵ 課程學習。在課堂學習模塊中,包含了“課程課件”、“課程教案”、“課表查詢”和“課程交流”。主要是針對上課需要的知識內容設計,包括教師上課的課件、教案、課表等,幫助學生上課之前了解課程的基本情況,提前了解教師的上課思路、上課內容,做好課前準備;通過課件下載、教案查看、課表查詢,課中跟得上教師的進度,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事半功倍;而在課后,讓學生和老師可以在線進行答疑解惑,不受時空限制,教師一對多跟學生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⑶ 課外拓展。在這個平臺上設計了“在線學習(試題庫)”、“視頻資源”、“作業查詢”,進而突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無需再坐在課室內,或是電腦旁,而是運用自己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在線學習,并且基于微信平臺,無需學生在進行安裝軟件,減少手機內存消耗,利用課間等零散時間,通過視頻資源、語音資源等,加深知識點的印象,或通過在線學習(題庫練習),掌握課程的重點難點。
教學改革思路設計[5-6]及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3 教學模式應用
3.1 界面設計
在本課程的微信公眾平臺上,直接采用課程名稱“計算機組裝與辦公設備維護”作為平臺名稱,而且在首次被關注的時候,將課程的主要內容傳遞給關注者。另外將改革的思路及主要功能模塊也在界面中展示出來,方便查詢和查看,具體實現如圖3所示。
3.2 課程資訊
“信息資訊”采用圖文結合形式進行展示,提高學生的閱讀趣味性,其內容不定時更新發布,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資訊;“教學目標”用表格形式展示,內容簡潔明了。
3.3 課程學習
“課程課件”和“課程教案”采用圖文結合形式進行展示,這兩部分內容都比較多,因此結合上課的進度分批次的更新內容;而“課表查詢”則采用表格形式,方便學生查詢到該課程的上課情況。
“課程交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進行,讓關注該平臺的同學都可以同時進入聊天室交流,讓師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學習,加深彼此之間的聯系。另外考慮時間的問題,將聊天室的開放時間集中為18:00-21:00,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實現如圖4所示。
3.4 課外拓展
“在線學習”采用在線試題庫測試的形式進行,題庫中選用選擇題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后可以復習基礎知識點,并且實時給出測試分數,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知識點,具體實現如圖5所示。
“視頻資源”利用小視頻的時間短的優勢,通過視頻展示計算機部分設備的工作原理及相關內容,將復雜的原理直觀的展示在眼前,讓學生快速理解計算機設備的參數含義,加深對知識的掌握;“作業查詢”則將實訓要求展示出來,讓學生清楚課程要求掌握的實訓技能,及時完成教師的作業。
4 結束語
計算機組裝與辦公設備維護課程作為計算機專業的核心課程,其課程改革有重要意義。在課程中引入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從側面實現了“互聯網+教育”的嘗試,讓課堂更加智能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基于課程的三大功能模塊:課程資訊、課程學習、課外拓展,整合現有學校精品課程和網絡教學資源,擺脫學習環境限制,搭起課堂與課外學習鏈接橋梁,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然而,課程改革引入第三方微信公眾管理平臺,雖然可以達到一些預期目的,但是針對教學方面的功能較少,因此在教學模式設計的時候仍然受限很多,下一步研究將更多的考慮如何使用開發者模式進行微信公眾平臺開發,進一步發掘平臺的可用性,完善教學的改革設計。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騰訊:2015年微信平臺數據研究報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324845.html.
[2] 趙亮.基于微信平臺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與應用課程教學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246-247
[3] 孟凡立,陳琳.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學習空間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10:19-25
[4] 朱學偉,朱昱,徐小麗.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平臺研究與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4.4:77-83
[5] 山峰,檀曉紅,薛可.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以“數據結構公眾平臺”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5.1:97-104
[6] 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