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扶貧提升了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重要的最新成果。梳理精準扶貧的現實意義,對于推進精準扶貧的順利進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精準扶貧;現實意義;共同富裕;扶貧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6-0143-02
[作者簡介]于長存(1992-),男, 漢族 ,遼寧蓋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2016年沈陽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編號:SYSK2016-05-08);2017年阜新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編號:2017Fs11x027);2017年沈陽市社會科學課題(項目編號:SYSK2017-05-04)。
精準扶貧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涵。在新形勢下,推進精準扶貧的順利進行,是我國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一、優化資源配置
簡單來說,讓資源用到更恰當的地方,分配的效率更高,針對性更強,單位資源的扶貧人數更多。與整體式扶貧不同的是,精準扶貧的效率更高,受眾準。從經濟學上講,精準扶貧是對扶貧對象、扶貧資源進行優化,是著力提高各類各種扶貧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精準扶貧完全符合經濟學中最佳最高效配置資源的要求,使得有限的扶貧資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提高了扶貧資源的利用率。精準扶貧對準真正貧困的人群,不僅能縮小收入差距,還能助力精準扶貧的健康推行。
二、平衡地區發展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東西部、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平衡增長理論認為,落后國家或地區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見圖1)。
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改善供給狀況,不斷擴大需求。通過產業精準扶貧,可以創造出需求市場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并且擴大了市場需求;同時,精準扶貧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貧困戶得到了發展,就可以進一步擴大自身投資,激發自身的消費潛力。因此,精準扶貧,強調增加貧困個體與產業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開發落后地區,使落后地區與發達城市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力求通過轉變扶貧模式,提升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的自身能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釋放人口紅利
造成貧困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貧困人口實際上并沒有被納入市場經濟的框架內。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7039萬人,到2014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7017萬人,不到40年的時間里,我國減貧將近7億人,全球赤貧人口總數急劇下降,主要是得益于我國減貧的巨大貢獻。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全球減貧事業中,中國貢獻率超過70%以上,1990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占比60%以上,到 2014年下降到42%。客觀來講,現有貧困狀態,在很大限度上是由于機會缺失,貧困群體缺乏較好收入的就業機會導致的,相當一部分貧困地區各項資源貧乏,現有的7000多萬貧困群體的勞動力價值尚未得到開發,因此7017萬人脫貧不僅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對中國經濟而言,釋放的勞動力資源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研究顯示,每1300多萬農民進城務工,可帶動GDP增長015%,就業率提高033%,城市化率提高1%。現存的7017萬貧困人口,其中相當大的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口紅利逐漸減少,改革紅利正在逐步釋放,而改革紅利之中,很大一部分比例來自于城鎮化的推進,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來說,其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城鎮化水平低下,其自身的人口紅利尚未得到充分的釋放。從整體來看,我國為了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正從過去以勞動力為優勢轉向以生產率更高、資源配置更高為優勢。但就貧困地區來說,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入市場分工,最緊迫的就是釋放自身人口紅利,促進自身發展,通過易地遷移與產業整合,將貧困人口納入現代化市場的分工之中,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與其他地區或其他產業實現優勢互補,發揮貧困地區自身的后發優勢,實現脫貧。
四、培育消費市場
在提升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以后,實現脫貧,未來這一部分人的整體消費市場可以得到極大提升,刺激內需,促進經濟長期持續發展,在出口日漸疲軟,國內投資回報率長期低位徘徊的情況下,通過提振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培育新興消費市場,可以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增加穩定性和確定性。國家通過行政手段,通過二次分配,維護了全國統一的市場,使我國日常消費品供給和地區發展處在平衡位置。一般而言,高收入階層增加的財富,大部分用于投資,消費所占的比例很少,精準扶貧意在通過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通過自身努力,低收入群體所增加的社會財富中很大一部分用來維系日常生活,因此對提振消費帶來明顯的作用。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迪頓認為,刺激有效需求根本在于解決收入不平等[1]。目前,迪頓的模型已通行全球,成為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據,并且被不斷改善。從我國情況看,按照消費乘數效應分析,計劃到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000萬貧困人口解放出來的消費動力是相當強勁的。設想未來5年我國有平均65%的年增長率,則通過精準扶貧解放的7000萬貧困人口消費能力的增長率貢獻應至少有1%。也就是說,排除其他經濟增長因素,僅就精準扶貧而言,可為國家經濟增長單純提供1%~2%的增長率。當前中國經濟轉型階段所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通過精準扶貧,在貧困人口脫貧的過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貧困人口脫貧后能夠產生更多消費,促進經濟的協調發展。
五、推動產業升級
從長遠來看,精準扶貧帶動扶貧產業不應僅僅局限于利潤較低的初級產業,而延長產業鏈,增加利潤率,促進貧困人口中長期的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通過扶貧,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消費穩定增長,適應消費需求變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費環境,加快發展服務消費。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利用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促進電商快遞進農村。扶貧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帶動并刺激消費行業,充分利用服務行業消耗資源少、發展空間大、環境承受壓力小、容納就業人口多、未來增長可能性多的特點,帶動扶貧產業升級。
貧富差距過大,將窮人的消費體系和生產體系與富人的消費體系和生產體系相分離,從社會分工角度看,這種分離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不利于提高生產的規模和分工效益。因此,通過精準扶貧,消除貧困階層,提高貧困群體的消費能力,會最大程度發揮好經濟結構的規模效益和分工效益[2]。
六、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從我國當前的農業供給側看,貧困地區農業發展面臨瓶頸,市場化程度不高,部分特色產業優勢不突出。從技術水平來看,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技術服務體系,特色產品開發力度不強,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從統籌角度來看,缺乏規劃,經營主體依賴以農戶為主題的小農經濟,缺少專業化生產,市場競爭力不強。對市場需求的波動適應能力差,缺少品牌支撐,產品的市場認可度低,附加價值低。
依托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并帶動和促進精準扶貧的順利進行。通過合理的產業規劃和特色農產品的布局,差異化發展特色產品。結合本地區的資源條件,提高產業發展的效率,增強市場認可度。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市場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特色產業,激發貧困地區自身活力,使特色產業發展的成果能更多惠及貧困家庭。
真正使貧困群體脫貧致富,還需要更多研究者們不斷研究與探索。隨著對精準扶貧理論的探討,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社會各界將更加重視精準扶貧問題。貧困人口與社會在發展上的不平衡是影響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保障共享發展的成果,改善貧困人口的發展條件,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目標。通過對精準扶貧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的探索,將各項政策中的相關內容與精準扶貧的目標相結合,充分發揮出精準扶貧的強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曾偉,劉雅萱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EB/OL].20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2]范鵬,孫秉文,魏立平,宋圭武精準扶貧的經濟動力意義及對策——基于甘肅的調查與思考[J].領導之友,2016(9):21-27.
(責任編輯:喬虹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