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兵
[摘 要]本文著重從“明確實驗要干些什么”、“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資源拓展實驗時空”、“讓學生親臨科學探究的樂境”、“營造氛圍造就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等幾個方面并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的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驗探究;策略
科學學科在小學教學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融合了更多的知識、蘊含了更多的信息量,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學科。它具有其它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實驗則是完成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yǎng)啟蒙教育的重要學科。同時它也是為中學理、化、生等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的一門課程。因而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的學習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今后的中學學習生活。學習科學課的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小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fā)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zhì),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根據(jù)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我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應采取以下策略:
一、明確實驗要干些什么
1.在準備階段告知實驗目的
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前,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從而引導學生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探究。因此,確定實驗的目的對于學生做好實驗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2.前置引導學生理解實驗操作中應把握好實驗重點、難點的度
理解實驗過程每個學生理解的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總結(jié)。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tǒng)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理解操作過程。如教學《滑輪》這課時,我們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用1個滑輪、1個支架、1根細線、1個鉤碼和1個測力計把他們組合起來才能組成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尤其是細線怎么穿。設計操作過程,然后匯報,其余學生討論補充。還可以把影響實驗的關鍵步驟和注意點先寫在黑板上,作為實驗的操作規(guī)程或注意事項,從而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3.明確實驗前的觀察任務
提前布置實驗觀察任務,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tài)、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4.幫助學生完成思維過程的提升
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中,推測實驗結(jié)果的運用從現(xiàn)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jié)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zhì)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如《磁力大小的變化》時,首先讓學生明白磁鐵具有一種特殊的力,磁力是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的,可是它的影響力卻處處可見(家里的門碰……)。于是我又讓學生推測:磁鐵疊加相吸,磁力的變化;磁鐵疊加相斥,磁力的變化;然后再用準備的環(huán)形磁鐵、曲別針進行驗證。老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推測實驗結(jié)果,增強了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運用科學原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資源拓展實驗時空
1.走出實驗室開拓實驗場地所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于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把實驗場所搬出實驗室、搬到學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區(qū)、搬到兒童娛樂場所等。如在教學《我們周圍的材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在逛街的時候注意一下服裝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裝商品的材料、娛樂場所活動器材材料、家居裝修材料等。學生通過自己親自選材,親自觀察,并把每次的親歷親為過程都記錄下來,從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稱和使用方法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使學生獲得學習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和有力數(shù)據(jù)。
2.因地制宜就地選取實驗原材料
學校內(nèi)外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根據(jù)實驗科目的需要,教師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因地制宜就地選取實驗原材料。如我在做《觀察晶體》時,實驗材料需要食鹽、味精、面粉等,于是我就安排學生上課前去食堂獲取實驗素材,從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讓學生親臨科學探究的樂境
1.寓安全和玩樂于學習實踐中
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觀察蝸牛的身體》、《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較》《再生紙》等這些具有小制作、小實驗性質(zhì)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讓學生在生存環(huán)境中積累知識
我們的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既有實驗的劣勢——實驗器材不足,也有實驗的優(yōu)勢——天然教學資源。學校的周圍有豐富的資源,能為學生科學學習提供很好的學習資源;郊區(qū)一般比較開闊,為觀察動植物提供了合適的場所;也能為學生觀察天文和氣象學習提供很好的條件;學校的周圍的山川、田野或河流,為教師提供了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隨時帶領學生到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到野外觀察各種動植物、地貌等。讓學生們在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學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學知識。學生的家庭周圍也有一些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的課程資源,如:手機、電話能為學生學習聲音的傳播等提供條件;禮品店能為學生科學小制作激發(fā)創(chuàng)意;游樂場可讓學生觀察和體驗到科學原理的真實應用和科學就在身邊的真理。
四、營造氛圍造就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實驗研究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研究《影子》時,首先教師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提出了各種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體和影子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證明,通過實驗,每個實驗小組測出的物體的長度和影子的長度的兩個數(shù)據(jù),在匯總后讓學生分析、比較這些數(shù)據(jù),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的影子的長度和物體長度頂點連結(jié)圖相似,這時,學生又產(chǎn)生了疑惑這是巧合還是規(guī)律?教師繼續(xù)鼓勵他們研究。通過實驗、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是太陽的位置的緣故。這樣為“太陽的位置在斜線的沿長線上”“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問題打下基礎。這樣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學生的合作,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實驗老師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相結(jié)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