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鑫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要掌握情境創設的方法,創設出合適的情境。情境創設要有趣味性,情境創設要接近生活,情境創設要有利于質疑,挖掘數學史料創設數學歷史故事式情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數學情境,從而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
我國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是: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強調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數學學習的實踐性與探索性,提倡合作學習,關注數學學習的過程及在其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而貫穿每一節數學課的線索的是問題情境的創設,一切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問題情境展開。如何創設科學、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應當時刻關注的問題。現結合數學教學實踐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談幾點體會。
一、提出問題預設情境
筆者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選取了這樣一道應用題:一列快車長180m,時速為72km,一列慢車長220m,時速為48km,問:兩車相向而行,從車頭相遇到車尾相離需多少時間?兩車同向而行,慢車在前,快車從追上慢車車尾到完全錯開需要多少時間?這是一道雙動態的典型應用題,一般來說學生是很難弄清題意獲得正確、完整解析過程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事先沒有直接給出原題,而是將題目條件改變出示給學生:一列火車長180m,時速為72km,一座橋長220m,火車從車頭上橋開始到車尾離橋需要多少時間?這個應用題較簡單,學生很容易能做出示意圖分析、弄清題意,獲得正確、完整的解析過程。
二、導入靈活,激發興趣
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能否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都是至關重要的.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為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效率,在課堂的導入部分老師可以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情境,或故事、諺語引入,有條件的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影像或展示圖片等導入新課。
如“一次函數”教學時,我時常感到一些同學對一次函數的概念、性質理解,掌握不好,后來,我在講解教材有關“函數”的內容時,并沒有立刻按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我從“函數”的由來入手:“函數”由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7世紀首先采用的,當時他用“函數”表示變量x的冪,即 x2,x3,……接下來他又將“函數”用來表示曲線上的橫坐標、縱坐標、切線的長度,垂線的長度等所有與曲線上的點有關的變量,這樣“函數”一詞逐漸流行.德國數學家黎曼引入了函數的新定義:“對于x的每一個值,y總有完全確定了的值與之對應,而不拘建立x, y之間的對應方法如何,均將y稱為x的函數。”以上函數概念的演變使我們知道,函數的定義必須抓住函數的本質屬性,變量y稱為x的函數,只須有一個法則存在,使得這個函數取值范圍中的每一個值,有一個確定的y值和它對應就行了,不管這個法則是公式或圖象或表格或其它形式。由此,就有了我們課本上函數的定義:“一般地,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量x與y,并且對于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那么我們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也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當然,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始終為教學相關內容服務,為問題的探究服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創造條件。
三、以動手實驗創設情境
就是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眼、手、口、腦協同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如在講《 二次函數的性質應用——圖形面積的最值求法 》時,給每位學生發一根60cm長的鐵絲,請學生彎成一個長方形,問誰能彎成一個面積最大的長方形。通過競賽自己悟出道理,嘗試著成功,將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內部動機,也會使學生興趣向高級的方向轉化。又如,在學習平方差公式時,先讓學生做下列各題:①(x+2)(x-2),②(1+3a)(1-3a),③(x+5y)(x-5y),④(y+3z)(y-3z),然后讓學生觀察運算結果,從而發現平方差公式,這類問題情境主要是從數學內部知識問題入手,以舊引新。
四、通過數學建模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來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使有點難度的問題學生更容易解決,更容易接受。例如在上“等比數列前n項和”時,課題的引入可以通過介紹國際象棋起源提出問題:相傳國王要獎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問他想要什么?發明者說:“請在棋盤的第1個格子里放上l顆麥粒,第2個格子里放上2顆麥粒,第3個格子里放上4顆麥粒,依次類推,每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都是前一個格子里放的麥粒數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請給我足夠的麥粒以實現上述要求。”國王覺得這個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假定千粒麥子的質量為40g,據查,目前世界年度小麥產量約6億t,根據以上數據,判斷國王是否能實現他的諾言這就自然引入了求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問題。
五、通過類比創設問題情境
由于學生認識中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掌握的東西,往往是生活中常碰到和使用的知識,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常接觸和已使用過的知識作類比,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例如在對“類比推理”進行教學時,我們可以簡單介紹數學史上法國數學家伽羅瓦提出“群”理論的過程,伽羅瓦正是通過類比不同的集合及運算性質,從中歸納出共同結構,從而提出了“群”的理論。在這個過程中,伽羅瓦不僅用到了類比,而且用到了歸納。又如,從長方形的每一邊都與對邊平行,而與其他邊垂直,長方體的每一面都與對面平行,而與其他面垂直的角度考慮,可以把長方體作為長方形的類比對象;從質量是物體的度量的角度考慮,概率是隨機事件發生的可v能性大小的度量,可以把質量作為概率的類比對象等等。
參考文獻:
[1]朱振榮.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自主探索數學模式的有效途徑[J].福建中學數學,2007(2).
[2]葛紅江.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例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情境設計[J].中學數學雜志,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