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抒
[摘 要]數學學習是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的過程,必須要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這個過程,從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 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這與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 人才為目的的素質教育完全一致。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反饋 ;優(yōu)化
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作為起到主導作用的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發(fā)現并及時關注教學中的信息反饋,恰當處理和調整教學思路、教學進程以及教學節(jié)奏,從而有效優(yōu)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中常采用以下不同的反饋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記錄效果,總結歸納數據,評定反饋方式的使用效果。
一、優(yōu)化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反饋手段,有效的提問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必須充分備教材和備學生
老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活用教材,不同的課型提問的側面也不盡相同,要靈活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有難度或綜合性強的題目要學會把問題分解,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做到提問及時,問在有疑問處,有疑問處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辯是非。
2.提問要適當,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
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來”,這就是說,要讓學生經過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礎上把問題解決,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提問一些較簡單的題目,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也許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二、優(yōu)化小組合作學習
初中生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好動,好奇心強,合作學習正是利用了學生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完成學生目標。例如,留心觀察體現學生心理特征的神情、身姿、目光、態(tài)度、精神狀態(tài)等,獲取非言語性反饋信息;任務不清或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受阻時,及時發(fā)現及時點撥。
安排課堂訓練或操作練習,教師行間巡視,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避免盲目合作,發(fā)現問題,了解個體差異,以便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
三、優(yōu)化導入
新課導入在整個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成功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思維方向激發(fā)學習興趣,引起內在的求知欲,是學生在學習新課一開始就是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端。在設計導入時要注意以下問題:1.導入要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防止脫離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拉硬套,牽強附會。2.導入對學生接受內容要有啟發(fā)性,以便使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3.導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出主動積極和自覺,學習時輕松愉快,學習效率自然會高。4.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要使新課的開始能扣動學生的心弦,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住學生,需要教師講究語言的藝術。5.導入新課的時間不宜過長。導入只是課堂的一個開頭,它的作用是為教學打開思路,不能喧兵奪主。
四、優(yōu)化課堂檢測
教師要重視過程反饋的設計,選準反饋時機,制定恰當的反饋方式,辯準反饋信息,迅速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調整教學進程,甚至不惜臨時改變教學內容和計劃,求得理想的教學調節(jié)效應。
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巧設難局,啟發(fā)思維,使學生經常面臨反饋的情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經常進行自我反饋訓練,掌握自我評價、自我調節(jié)、自我調整的方法,為學生自我反饋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1.教學反饋的優(yōu)化原則
(1)明確性原則。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明確、具體、簡潔、精辟、深刻,初中數學論文網切忌籠統、含糊、模棱兩可。例如課堂提問,學生回答后教師應重視對其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如果不加可否或講幾句含糊其詞的意見,學生從教師處得到的反饋信息就是糊涂的、有害的,就會因結果不明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2)及時性原則。根據心理學的有關實驗表明:及時反饋的教學效果,要大大優(yōu)于隔日反饋。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因為教師忽視了教學反饋,未能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偏差并進行矯正和補救,以至給以后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3)針對性原則。即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所面對的學生的特定情況出發(fā),充分考慮到他們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實際的接受能力,給予其客觀而恰當的評價。
2.教學反饋的優(yōu)化功能
(1)激發(fā)功能。教學反饋對教和學雙方都具有激發(fā)新動機的作用。
一方面,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對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向學生傳遞評價、啟發(fā)、指導等反饋信息;學生接受后,會從中受到教益和激勵,增強學習信心和興趣,從而強化所學知識的鞏固性,激發(fā)起學生進一步獲得成功的新動機;或因得到的評價不高,自尊心受到影響而調整、改進學習活動。
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或疑惑,對教師的肯定或否定、接受或拒絕等反饋信息,也能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或激起教師對自己的教作出調整、改進。
(2)檢測功能。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到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診斷出其思維障礙的具體癥結,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因勢利導。
在檢測功能中不可忽視的是前饋的作用。前饋是在沒有出現偏差之前進行判斷和調控,即教師根據以往教學中獲得的反饋信息,在教學前就已了解到學生的已有水平和準備狀態(tài),估計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反饋情況,從而可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
(3)調控功能。維納認為,世界上任何系統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能實現控制。教學反饋是對教學系統實現動態(tài)的目標控制最優(yōu)化的根本條件,其中學生學習行為活動和結果的反饋,是教師自我調控和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有效調控的依據;而學生也根據教學的反饋,進行自我判定、自我調控,以應對下一步的學習活動。只有教學雙方的相互適應、積極調控,教學系統才能正常、高效地運行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優(yōu)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的知識轉換能力,促進數學教育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風趣、幽默的課堂環(huán)境,滲透情感教育因素,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