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使視唱練耳在聲樂教學中能真正發揮作用,除了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牛頓說過:“興趣是一切科學的入門”。愛因斯坦則說得更深刻:“沒有興趣,沒有好奇,則一切無從談起”。興趣是人們探求事物,進行學習與工作的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就會觀察得仔細,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思維靈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登上藝術殿堂、學好自己的專業技術不容忽視的先決條件。因此,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能否學好視唱練耳并且能否較好地讓它服務于聲樂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視唱練耳,聲樂學習,聲樂教學,音樂實踐,學習興趣
一、重視聲樂教學中學生視唱練耳學習興趣的培養
1.給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多聽、多練、多唱。首先,聲樂老師在聲樂課堂教學中要時常進行完整地范唱,范唱內容既可以抽取已練過的聲東作品曲譜進行視唱,也可以讓學生聆聽未練過的聲樂作品曲譜進行視唱。范唱中既有視唱技巧的融入,也有作品內容情感的表現,真正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酷愛音樂,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去學習音樂,讓音樂不知不覺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地滲透到學生的心里去,讓“逼我學”變為“我要學”。
2.每天均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視唱練耳的學習,自行組合成三人組、四人組等,到琴房進行互動練習,形成習慣,形成規律,做到“習慣成自然”,從而達到練習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3.在聲樂作品曲譜視唱練習過程中,應當讓學生明白,視唱練習為達到具體的一些泛泛的要求,只要學生達到了要求,課任老師應及時地給予肯定并鼓勵、表揚,讓學生在心理上覺得視唱練耳并不是那么難學而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4.聲樂教學中適當地選一些入門階段的歌曲曲譜進行視唱練習,如:舒伯特的《搖籃曲》,朝鮮歌曲《春天年年到人間》,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青海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以及內蒙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等。練習時,在音準、節拍節奏等方面,要求規范、完整。在練習過程中,老師給個起音后試圖讓學生清唱,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能力,并要求學生做到動口、動眼、動耳、動腦、動手“五動”能力的并用習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這樣持之以恒地具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才會逐漸得到提高,最終能向“一目雙行”邁進。
5.在聲樂教學課堂中,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聆聽老師的范唱(包括練聲、視唱、演唱等)與伴奏,用聽覺去判斷老師在演唱過程中聲音的位置,氣息的支持,咬吐字規則及其情感表現等等。另外,在小組聲樂課教學中,要學會聆聽其他同學在歌曲演唱過程中的優缺點,這樣久而久之,聽覺的判斷能力就會自然地得到提高。
6.經常觀看校內外舉行的各種形式的音樂會,如:獨唱音樂會,獨奏音樂會,交響音樂會等,這也是一種聽覺能力訓練得到提高的方式,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對音樂專業學習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重視聲樂教學中首調唱名法的運用
視唱練耳課程中的“視唱”分為兩種唱名法,即固定唱名法與首調唱名法。固定唱名法是,無論是什么調,七個基本音級唱名音的音高位置固定不變,有升降記號時也不改變唱名法。而首調唱名法則不同,其五線譜上的唱名音高要隨著調的高低而上下移動,七個唱名音相互之間的音高關系始終保持不變,視唱時容易唱準音高。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視唱練習最適用的唱名法是首調唱名法。由于學生的音樂素質偏低,對調性的理解與掌握不熟練,聽覺能力還很弱,他們時常在首調與固定唱名法上“撞車”,找不到正確的唱名位置。為了配合聲樂課教學內容,視唱練耳課任老師也有必要進行課后的教學反思。結合音樂教育專業的特點,課任老師應多在課堂練習中強化一下首調唱名法的訓練,讓他們在聽覺上建立首調唱名法的概念,況且聲樂教材中多數院系使用的都是簡譜版本。其次,在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多進行首調唱名法,然后用首調唱名法的概念尋找五線譜中的音高位置。視唱過程中,應加強內心音高概念以及節奏節拍的練習,做到師生互動,激發學習興趣。
邊疆地區高等院校生源大多數均來自本省地、洲、市的學生,他們從小學到中學所練唱的歌曲曲譜都是以首調唱名法為主。在樂理學習方面,絕大多數學生只學過簡譜,很少接觸五線譜。因此,任課老師在以教唱五線譜旋律為主的同時,有必要穿插一定的簡譜旋律視唱,即把學生各自唱過的聲樂作品曲目匯總,裝訂成冊作為視唱練耳補充教材使用。每節課均適當的進行視唱練習,這樣一旦養成良好的練習習慣后,學生的視譜即唱詞能力就會突飛猛進,其次在借助“高科技練唱”的同時也別忘了帶上作品的旋律(即曲譜),如能進行同步訓練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視唱練耳作為一門音樂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對聲樂學習及聲樂教學有著深厚的影響,作為一名未來的聲樂教師,我們有責任、有信心做好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既來之,則安之”。幫助他們克服視唱練耳學習上的困難,樹立學習自信心,掌握一整套科學學習方法,在聲樂學習中做到“一目雙行”,努力扎好基本功,穩扎穩打扎實苦練。要消除學生中出現的厭學情緒,師生雙方必須在課后做到教與學的反思,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做到教學中的師生配合默契,教學相長。讓學生明白,重復是學習的母親,凡學過的內容要不斷的進行反復訓練,才能鞏固得了。其次還要讓學生明白,在專業學習的道路上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時,還要付出百倍努力,從細節做起,發揚“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精神就會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音樂教育與創作[J].湖南:《音樂教育與創作》雜志社,2011(5).
[2]民放音樂[J].昆明:民族音樂雜志,2008(5).
[3] 民放音樂[J].昆明:民族音樂雜志,2009(2).
作者簡介:王爽(1994-),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