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芝英
摘 要: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由此可以看出,學校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將學生培養成知識型人才,更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擺在教學改革面前的重要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對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培養。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創新意識;學生;教學改革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為了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課學習成績,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常常將思想品德課教學置于以升學為目的的僵化教學軌道上。在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將基礎知識傳授貫穿于整個課堂中,常常采取“課堂上空講大道理,課下學生識記要點”的方式進行思想品德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教條內容,不知道這些內容在生活中有何用處,如何使用,甚至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會產生這樣一種誤解:思想品德課中的知識與現實相矛盾,所學到的知識無任何用處,只需要對知識點死記硬背就可以了,無需做過多探析。這種思想品德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知識型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的不僅是知識型人才,更是創新型人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提出了挑戰。因此,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進行改革,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將創新意識培養落實在教學的點點滴滴。
一、創新教學模式,改進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在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只憑著“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就可以將基礎的知識內容“滿堂灌”給學生,在這種“說教式”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宰對學生發布命
令,學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上,將教師講解的內容一一識記即可,無需做過多的探究。加之,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習慣于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講一些高大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學生常常在課上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教師在講些什么,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逐漸消退。如此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我們要怎樣改善這種教學現狀呢?我認為,首要的任務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有很多極具開放性的教學形式值得我們借鑒,如“參與式”“討論式”“啟發式”等,這些教學形式都注重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組織中,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因此,我們在開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時候,不妨根據自己教學內容的需求采用諸如此類的教學形式,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自由的進行自我表達的課堂氛圍,還可以拉近師生關系,塑造師生之間多樣、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進而提高知識探究的興趣,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進行“保護環境”這一內容的教學時,為了能呈現一個具有探究性的情境,我常常會利用小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1)課前準備一杯純凈水,一節廢電池。當學生看到我拿著這些東西進入課堂的時候,紛紛猜想這節課要做什么,探究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2)教學伊始,在學生期盼的目光中,我將電池放到水里,并提出問題:這杯水被污染了嗎?學生議論紛紛,整個課堂氛圍很活躍;(3)隨之問學生如何檢驗這杯水是否被污染,并允許學生動手操作,學生的探究興趣愈加濃厚,有的提出用檢測儀檢測,有的提出看小魚能否生存……(4)在學生情緒被完全調動的時候提出本節課的教學主題:保護環境,并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身邊的環境污染,談一談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環境。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知識探究興趣,營造自由的課堂氛圍,還可以在課堂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打下基礎。
二、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巧設疑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教學實際上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精心創設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在課堂上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正是創新發展的第一步。學生在進行問題討論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加入學生中,與學生一起交流,實現思維的碰撞,而且教師在討論參與中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學生的創造火花,并對其進行及時引導。
比如,教師在組織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提問,一旦遇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就要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學生可以自主掌握思想品德的學習方法。而且,在就“怎么做”這一問題在小組中進行討論的時候,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在討論式的小組活動中思維高速運轉,這種方式可以使創新、發現思維得到有效訓練。
2.轉變學習方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傳統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教”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構成因素,認為“只要自己教好,學生就能學好”,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教法上,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研究,使得思想品德教學成了只有“教”、沒有“學”的課程。事實上,學法是教法的出發點,也是教師教學的最終歸宿。新課程改革不僅倡導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發生轉變,還需要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的轉變。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在思想品德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嚴格遵守思想品德學科發展的規律,在基礎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盡管初中思想品德學習方法多種多樣,但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相對其他方法來說更適合初中生的學習。所以,我在組織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時候,除了向學生傳授思想品德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學之外,還會在課堂教學中將具有發現、探索、研究性質的認知活動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為其未來的實踐發展打下基礎。
除了以上的教學方法之外,我在教學中還會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內容引入課堂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學完“維護合法權利”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讓學生談一談自己上當受騙的經歷,然后說一說自己是如何解決的,最后由同學們討論應該如何解決,解決辦法的提出正是學生知識結構與創造思維發展的結果。如此,不僅可以實現學以致用,還可以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打下基礎。
總之,在進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向學生講授基礎知識,還要在知識講解中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方法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曉榮.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
[2]李玉兵.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