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峰
【內容摘要】以歷史課堂為主要陣地,文章以教學實踐中的幾個案例為抓手,以學生為最終的落腳點,探索和嘗試、把歷史學科素養落實到歷史學科課程中。從歷史課程的特點出發,對歷史課堂精心設計、整合。打造學生真實“存在”的歷史課堂,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歷史學科素養 歷史課堂 學生
當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成為熱門話題,很多專家學者圍繞核心素養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各種成果紛現,百家爭鳴。歷史學科素養的落實,最終要通過歷史課程實現。毫無疑問,中學的歷史課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實際上,歷史教育理論和歷史課程之間,存在很大的距離。學生是歷史課程的當事人,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成為歷史學科素養落實的關鍵所在。本文以實踐中的幾個教學案例為依托,談幾點做法和思考。
一、與學生“對話”
課堂中最關鍵的當事人是學生。在一講到底的課堂,靜坐的學生,早已“神游”世界。教師經常掛在嘴上一句話:不是講過了嗎?怎么還不會?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學生的眼里有一個精彩的世界,在《對外友好交往》①授課時,講到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有學生問,鑒真懂日語嗎?他怎么和當地人交流?教師當時不知如何回答無言以對。另一個學生解了圍,他說肯定是有翻譯,日本早先派過來的留學生不正好當翻譯嗎?這個答案正確與否無從考證,但可以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
任鵬杰說,讓學生大膽的說,說錯了也沒有關系,引導他走出誤區。學生在,學生不“缺席”課堂,才是真正的歷史課堂。學生思想活躍,少有各種束縛。他們說的大多是自己的真實感受、真實的理解與認識、真實的懂或者不懂。講述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共殲敵150萬人,基本消滅了國民黨主力時②,有學生問:解放軍死了多少人?中國人為什么要打中國人?這是認真聽課且思考后說出的真話。但是受年齡、心理等因素影響,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與學生對話,教師要對學生適當的引導。既然是對話,教師說的話很關鍵。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叫“最近發展區”這個區間比學生現有的水平稍微高一點,孩子“跳一跳”能達到,不會因為太難而產生畏懼心理。因此,對話的話題宜簡不宜難。不能談論過難的問題,比如:閉關鎖國的根源是什么?這樣的話題,對孩子而言太難。二對話的話題宜小不宜大。太大的問題會讓學生無從說起。談論“官渡之戰”比“曹操統一北方”更合適。三對話話題宜明不宜暗。問題要直白,不能話里有話,不能弦外有音,更不能有什么暗示。四對話要因材施教,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實際。
除一對一的對話外,還要分組對話——討論。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要根據學情精心組合,以活躍的學生帶動本組的活動。分組談論的問題很關鍵,問題要實、要有趣、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以《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③為例,把學生分為:漢武帝組、單于組、匈奴人民組、漢朝人民組、中立組五個小組。投影展示材料:漢武帝打匈奴,規模最大的一次的是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兩路大軍北擊匈奴,衛青斬首近二萬,霍去病殲敵近七萬,封狼居胥,登臨瀚海,絕對的豐功偉績。但是就損失而言,這次也是最大的,出塞擊敵的官私馬匹凡十四萬而回來的卻不滿三萬。而衛青霍去病漠北之戰,殲敵近九萬,損失超過十一萬。(材料出自:鐵血軍事論壇)(提示:雙方戰死近20萬人,背后有20萬失去丈夫的妻子,20萬失去兒子的母親,無數失去父親的孩子。)問題1: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學生集體討論后搶答。(參考答案:雙方都為戰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留下了20萬個殘缺的不幸家庭)。以上一個問題和上述材料為情景拋出問題2:探究元狩四年戰后,不同人的想法和態度?各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協作討論,并選一個代表說出自己小組的觀點。在虛擬的歷史情境中,學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很快進入角色。每組激烈的討論后,水到渠成得出了各自的結論。匈奴人民組觀點:反思后悔;單于租觀點:不服氣,還會回來;漢朝人民組觀點:反對戰爭;漢武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中立組觀點:戰爭帶來沉重的災難。
創設情境,合理設計的對話,讓每一個學生有話可說。在對話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識。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一問一答對話,雖然樸實無華,但是充滿了思想的交流與智慧的碰撞,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對話中,“學生”會缺失嗎?
二、讓課堂有“故事”
很多人認為歷史課堂就是“貝多芬”(背多分),這種觀點只是看到了歷史學科非常膚淺的表面。沒有理解、不知道內在聯系,靠死記硬背不能真正學會學懂歷史。縱然是一時有效,也難以長久維持。更不要說什么培養歷史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了。“貝多芬”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枯燥無味的機械記憶讓學生疲憊不堪。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開始“神游”世界,人雖在,心已經離開了課堂。要讓心不在焉的學生重返課堂,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興趣。講故事是一個好辦法。
以西安事變④為例,僅僅說張學良、楊虎城兵諫,抓了蔣介石,要求聯共抗日。這樣的說教學生自己看書就可以,當然不愿意聽你嘮叨。我講述了故事“徐治范活捉蔣介石”。人物介紹:1904年7月19日,徐治范出生于山東冠縣,自幼習武。22歲時,受聘少帥府武術教師,1931年,成為張學良的貼身保鏢?!拔靼彩伦儭碑斠?,張學良讓徐治范帶了幾個人實施抓蔣行動,在過第一、二、三道崗時,都說少帥要見總統,有要事相商。到了第四道崗,侍衛說什么也不許進去,只得開槍硬闖。等徐治范帶人沖進蔣介石的臥室時,蔣已經不見了,假牙還放在桌子上,一摸被窩還是熱的。馬上電話報告張學良,張說:“快搜,蔣若跑掉,拿你們的頭來見我?!毙熘畏读⒖處说胶笊剿巡椋谝粔K大石頭附近,發現了躲在哪里的蔣介石。蔣穿著古銅色睡袍,兩只手扶著石頭彎腰站著,小腿被劃破,正在滲著血⑤。在繪聲繪色的講述中,學生聽的津津有味。還會心不在焉嗎?以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為參照物,學生不自覺的就記住了歷史事件中的關鍵人物,記住了要考察的歷史知識,擺脫了死記硬背的藩籬。
歷史的真正魅力在細節之處,而不是生硬的骨架和結論。趙士祥在《高中選修人物評說“秦始皇”的教學設計——以故事、材料和問題‘神入歷史人物為思路》⑥一文中,八個故事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七個問題點燃學生的思維。以歷史故事細節拉近了歷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受“真實存在的過去”;以歷史故事的細節“神入”秦始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是以歷史故事細節,神游古今,深化了學生的思考。有故事的歷史課堂,學生當然不會缺席。
三、找回“人性”
人類歷史除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外,更多的是人性的展示。在現行考試制度下,歷史課堂不能回避追求考試成績,但不能止于歷史知識的記憶背誦,把追求分數作為唯一目的。通過歷史課堂的學習,應該塑造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本真態度,通過對歷史事件、人物的品評塑造健全的人格。德意志著名哲學家康德說,人性這根曲木,絕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人性的善與惡是同時存在,一旦失去對人性的關注,也許惡意會占據上風,甚至帶來心靈的扭曲。人性中善意盡失的極端例證——南京大屠殺。如何才能挖掘學生心底的良知善念,讓丟失的人性再現?
首先,把神化的歷史人物請下神壇。學生在面對一些被神化的歷史人物時,敬佩之意油然而生,甚至會陷入崇拜的漩渦不能自拔。人不可無敬畏之心,也不能盲目崇拜。以華盛頓為例,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只傳遞了他的光環,美國的國父、獨立戰爭的領導者、不貪戀權位當國王、開美國總統連任不超兩屆的先河等等。其實,華盛頓本人并不是完美無缺。正如美國人對他的評價,華盛頓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圣人。華盛頓是一位種植園主,在種植園奴隸制之下,就是奴隸主。因此,他從未質疑黑人奴隸制度。華盛頓在軍隊服役時,參加了法國人同印第安人的戰爭,可以說“屠殺”過印第安人⑦。甚至,華盛頓把一個健康黑人奴隸的牙齒敲掉,鑲在自己嘴里?;蛟S這些事不應該離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但是從“人性”出發,華盛頓所為如何?沒有“神”才沒有崇拜,沒有崇拜,才能有理性認識。其次,把絕對丑化的歷史人物救出“地獄”。絕對的否定一個人,往往是在掩蓋真相。眾所周知,秦檜殺害了岳飛遭到千古唾罵。在學習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后冷靜思考,秦檜實際上是“替罪羊”。沒有宋高宗的圣旨,秦檜怎敢殺害岳飛?殺人者乃趙構。真相鑄就學生的真性情,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全面評價,潛移默化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學會獨立思考,逐步形成理性思維。
綜上所述,發揮歷史課程的真實性、趣味性、包容性、多元性的特點。合理的設計話題,讓學生說話,與學生對話。講有細節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歷史的真相評說歷史人物,讓學生能理性的思考。在精彩對話,思想碰撞的課堂,學生不會缺席。在學生“存在”的課堂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注釋】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32.
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5.
③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7-81.
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72.
⑤ 活捉蔣介石的“小山東”徐治范[J]. 軍事文摘,2004(10).
⑥ 歷史教學[J]. 2009(4月上).
⑦ 張光. 誰造就了華盛頓的不朽英名?[J]. 美國研究,2003(3).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