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
摘 要: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除了方法上的指導外,還需要經過意識強化、制度約束、評價激勵等措施,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學校實際,逐步總結出了“六步培養(yǎng)習慣法”,讓學生的好習慣悄然形成,即:強化意識—明確目標—指導方法—嚴格訓練—督查指導—整體評價。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
一、強化意識
即強化學生的習慣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意識。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內外一切有利時機,讓學生明白,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即形成“習慣意識”,使之成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內部動力,為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基礎,提供前提。
二、明確目標
學生有了想要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愿望之后,我們就和學生一起討論制定適當的習慣達成目標。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我們確定了不同的學習習慣達成目標。然后我們課題組按照既定目標對學生進行評價:①預習習慣達成目標:低年級要求學會生字、讀通課文、標序碼;②傾聽習慣達成目標:低年級做到姿勢正確,專心聽不插嘴,能重復、聽懂他人講話的意思;③質疑問難習慣達成目標:低年級達到讀課題時提問,讀課文時提不懂問題;④多角度思考習慣、小組合作習慣達成目標:學生要先思考再交流,并且人人參與,會聽講,會思考;⑤課后復習習慣達成目標:低年級能對當天新課內容進行回憶。
三、指導方法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形成能力和行為習慣的過程。但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習慣并沒有養(yǎng)成,這就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要培養(yǎng)學生上課記筆記的習慣,就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要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可把比較科學的讀書步驟編成口訣,讓學生熟記下來,切實照著做。學生一旦熟練掌握了好方法,就會將這些方法靈活運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便會逐漸養(yǎng)成。
四、嚴格訓練
大多數習慣是行為達到自動化后才出現了。在行為向自動化發(fā)展和轉變的過程中,嚴格的行為要求和按要求行動是必要的。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就是在老師嚴格要求中,并長期嚴格訓練而形成的。例如在加強課堂常規(guī)的訓練方面,課前就要學生認真做好上課準備,學習用品要整齊安放在課桌指定的位置。發(fā)言、提問,按規(guī)定的姿勢舉手,發(fā)言時要姿勢端正,聲音響亮。該動的時候可以自由行動,該說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該靜的時候就必須安靜。請小朋友們打開語文書,翻到第10頁,再拿出鉛筆。一定要學生在聽清、聽完要求之后再行動。否則學生將一盤散沙,無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常規(guī)的培養(yǎng)要在課堂上落實,課前要求學生帶齊學習用具,教師上課時就要檢查學生帶學具的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提醒,并轉告家長督促孩子按照課表整理書包,每天帶齊學具。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規(guī)章制度和嚴格嚴肅的規(guī)范訓練。只有形成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的約束氛圍,才會在學生幼小稚樸的心靈中,烙下良好習慣的印痕。
五、督查指導
小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大,希望一兩次就培養(yǎng)起好習慣,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習慣是由多次重復逐漸形成的。在開始階段,可用一定時間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按要求進行督查指導。只有這樣經過課內若干時間的反復練習,加上我們教師的督促、檢查、指導,學生初步養(yǎng)成一些良好學習習慣后,可由課內發(fā)展到課外,并在學科間遷移。所以我們必須努力構建社會、家庭、學校結合的立體式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來支持。學校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主陣地,家庭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催化劑,社會是檢驗學生學習習慣的場所。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中,特別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教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讓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到最少。
六、整體評價
對于學生來說,習慣的培養(yǎng)就是在老師、家長無數次的評價中得到強化。為此我們采用了多種途徑及手段分年段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如通過聽課了解、學生座談、查看筆記等,并采用了自評、互評的方式,在評價過程中,以激勵、獎勵為主,采用“正強化”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整體性原則:通過對學生全方位評價,引導學生朝著整體優(yōu)化目標發(fā)展,堅持評價內容要求與評價過程的整體性,評價實施的多元性,發(fā)展評價的整合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主體性原則:評價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組織學生自主地開展評價,使他律變自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性原則:評價要堅持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積極引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道德認識、品德行為、學習習慣的標準,啟用進取精神,克服消極因素,使評價對所有學生發(fā)揮教育作用。可操作性原則:注意科學性和可行性相結合,評價內容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做到適度、簡明、可側,以利于評價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喬建康.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預習習慣[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02).
[2]張淑惠.淺談小學語文生本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小學),2016(06).
[3]孫健.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J].新課程(上),2016(05).
[4]王芳.淺談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6(11).
[5]陳穎芳.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J].新課程(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