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芳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語文基礎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必須給予閱讀教學足夠的重視,提高閱讀的教學效率。本篇文章主要結合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談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式;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對學生的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閱讀教學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何進行閱讀方法的創新和優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教師要能夠與時俱進,及時的調整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一、重視閱讀的導入
閱讀相對語文學習中的其他模塊來說,更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使得學生對閱讀的學習望而卻步。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能夠改變學生對閱讀認識,培養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能夠主動的參與到閱讀的課堂中去。這就需要教師重視閱讀教學的課程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的好奇心。良好的課程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做游戲、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閱讀的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想要去閱讀,這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就被集中了,學習的效果自然而然的就會提升。
例如,在學習《長城》這篇課文時,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問學生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們對長城了解多少?”學生都搖搖頭說:“沒有去過,只在書上和電視上看過,很想去親自去看看……”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故意賣個關子說:“我去過長城,想不想知道長城長啥樣子?”學生都異口同聲的說:“想要知道?!比缓蠼處熆梢越o學生講講自己游長城時的一些所見所感,可以將自己拍攝的一些照片拿出來和學生一起分享。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教師這個時候可以話鋒一轉:“今天我們所有學習的內容也是關于長城的,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樣介紹長城的……”通過這樣的一個課程導入,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的投入。
二、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生動形象的事物更加感興趣,主要靠形象思維來學習,而對媒體教學正好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要充分借助多媒體,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得閱讀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和豐富多彩。多媒體能夠將知識以一種動態、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而且它背后的互聯網資源,能夠激發的豐富閱讀教學的內容,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加有效率。
例如,在學習《中國國家救援隊,真棒》這篇文章時,考慮到這篇文章描寫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很難產生畫面感,所以無法切身的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感。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中國救援隊在阿爾及利亞地震中的竭盡全力的救援的場景,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一下我國的救援隊的大愛和奉獻精神。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重點介紹幾位當時參加求援行動的隊員,從而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阿爾及利亞人民對救援隊的感謝。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想一下我國汶川地震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讓學生明白雖然不同的國家之間存在這許多的不同,但是在災難面前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一起共渡難關。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所達到的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能匹及的。
三、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也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創造更多的機會,引導學生去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在相互討論、相互幫助中,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水平,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時,考慮到是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每一個小組都對這篇文章進行翻譯,可以查閱書籍、討論,然后每一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最后全班同學一起評選出最好的那個小組,并給予相關的獎勵。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但是一個人的水平有限,通過團隊學習能夠更好的完成學習的任務,還能在這個過程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需要教師能夠積極的轉變閱讀教學理念,正確的認識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從而給予閱讀教學更多的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課程的導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主動的進行閱讀的學習,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更多的機會,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小學閱讀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左銀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教學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2):193.
[2]趙培香.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