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衍志
摘 要:美術教育是一種極具個性化、創造性和欣賞性的活動,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所在,已成為校園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術教育不僅是要傳授美術理論與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完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發展和審美能力提升的目的。這個過程必須要摒棄非藝術化、功利化的禁錮,突出美術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激發學生對客觀世界想象、探索與創造的欲望,更好的提升他們對事物客觀的直覺把握和本質領悟。文章主要就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美術教育;審美教育;重要性
審美教育是古老而現代的話題,即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標準化的美學情感教育,以時代和階級的審美觀念為標準,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當下,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顯。因為審美教育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結合的教育,既傳播知識,又對人的創新能力和思維培養起促進作用,審美教育為人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提供了訓練的平臺。審美教育作為美術教育的本質,其重要作用的實現同樣影響著美術教育形式的發展和創新。
1美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概述
審美教育是終身教育,對個人來說,審美教育相當于審美修養,是個體按照一定時代、社會的審美價值取向,自覺進行性情、心性的自我鍛煉、陶冶的行為活動,以及通過這些行為活動所形成或所達到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境界。審美教育在培養人的整個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總是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這就意味著在其過程中更多地體現了主體積極的本質力量,體現了主體美好的愿望與理想。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地提高,同時美也在不斷地被創造和豐富著。美的東西并非永恒美,原來在人們看來美的東西,可能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而變得不那么美,因此,要把握審美教育的本質,絕不能忽視其強烈的時代性特征。
美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弘揚和啟迪人類的人文性,塑造高品質的人格。美術教育是師生雙方在對美術實踐活動及各類美術作品的欣賞、認識、感受、評價、理解和體驗的基礎上共同參與完成的教育,也是美術教育完整實現審美經驗的培養、感受和傳遞過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老師所感知、領悟到的審美經驗直至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經驗和能力。學生作為審美接受者在后期直接參與美術實踐活動過程中,既可以完成對美術創作材料、技法、藝術特性和基本原理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切身感受,也可以通過對美術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從而從更高的層次去理解美術教育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2美術教育的審美本質
美術教育審美本質是一種美學思想,屬于理性范疇。將美術教育的審美本質定位在理性范疇,單純地用思想性和精神性來詮釋它,讓它脫離物質性的藝術造型。美術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精神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與文學、哲學、宗教等文化形式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上層建筑。
美術的審美意識理論表明美術是一種美學思想,美術的藝術思維在上層建筑中與文學、哲學、宗教等相互吸收先進思想,藝術家的美術創作首先要形成一個內心現象,即各種審美意象的建構,然后再呈現在畫紙上。
美術的審美本質屬性就是一種審美精神,在美學藝術中,審美精神一直指引著人們向積極、美好的方向前進。審美精神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弘揚真善美,給人們的精神世界以美的享受和感動,讓人們擁有更高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藝術創造能力。
3美術教育中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3.1審美教育形式單一
一直以來,在教育美術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最常見的做法是通過欣賞名作來進行審美指導,讓學生獲得審美教育的渠道主要為聽與看,沒有將審美教育融入課堂點滴。學生對美的概念只停留于畫作中,對美的感受并不能做到以點帶面。走進美術課堂,通常會發現,學生已經被教師的審美經驗所控制,不能主動去表達與創造美的事物,而教師對學生心中探索的欲望全然不知,學生的審美被格式化,源于教師審美能力的單一性。
3.2教師注重結果多于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論知識與技法學習,認為擁有好的技法與豐富的美術知識理論就是優秀學生。因此,教師一味追求結果的“完美”,忽略了審美教育,對學生只是進行知識理論灌輸以及千篇一律的繪畫訓練。審美教育又稱美育,其目的是培養受教育者對美的形態、結構等的感受、鑒賞、創造能力,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操。
4提高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4.1審美教育結合美術教育
4.1.1審美技能的教育
作為審美教育的基礎,審美技能就是要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發現美、欣賞美、鑒賞美。在美術教學中,這是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兩個方面,審美知識與審美實踐。在審美的知識部分,要讓學生明確美、美感的內涵,了解審美、審美意識、審美活動的基本原理。在審美的實踐部分,要對學生的審美態度、審美心理、審美欲望、想象力、情感、審美價值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初步領悟基本的審美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審美實踐中,要讓學生從基本的欣賞美逐漸提升到鑒賞美的層次,從欣賞到鑒賞是質的飛躍的過程,是遞進的。欣賞美是對美感受與品位的過程,欣賞美的過程是學生的感性需要,是帶有自身主觀情緒與感情的。在欣賞美的層次上,引導學生學會鑒賞,鑒賞美屬于學生的理性情感,對美的理解更加深刻,產生邏輯性、深刻性的理解。欣賞美主要是欣賞形狀、色彩、光線、空間等等,是對美的直觀感受。作為大學生,不僅僅要具有欣賞美的能力,還要具有鑒賞美的能力。鑒賞是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培養的,鑒賞的過程是對一個人的歷史、文化、社會知識的沉淀過程,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是學習者主體自身構建美育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審美技能,在學生學會欣賞的基礎上,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學會鑒賞。
4.1.2審美情感的教育
在學生具有初步的審美技能的基礎上,需要深化學生的技能,將學生的技能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對美育的領悟能力,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所謂的審美情感,就是學習主體對美術知識、美術課題的情感、態度與內心體驗,讓學生的欣賞感知上升到歡喜娛樂的狀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直接轉化為學生的感受。美育教育具有具體、形象、生動豐富等特點,美術中的美術教育全面展現了大千世界的豐富色彩,學生感受美,才可以快速的選擇素材、敏銳的處理畫面,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美,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東西。在審美情感下,在畫家的眼里,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這是審美教育的結果,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審美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審美的價值感,可以讓學生內心形成積極的色彩與情感,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4.1.3審美創造的教育
美具有規律性,審美教育具有目的性,審美關系到學生的真、善、美的統一,在美術實踐中形成具有自身感受的自由活動。美術教育中感受的是藝術美,藝術美具有創造性、集中性、純粹性、在藝術美的世界中,人們的思想是更加自由的,更有利于學生的審美創造教育。在教育中,要讓學生具有審美的觀念與心態,為學生創設審美的環境與氛圍,要讓學生自由的創造。同時,還要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讓學生在大量日常基礎上,進而進行創造性的想象。
4.2發揮美術課的課程特點進行審美教育
寫生、臨摹、速寫、工藝創作是美術課的課程特色,通過線條、色彩、明暗、輪廓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形式美的要素特點,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美術課堂上,除了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美術理論知識和技巧、美術思維和創造力,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和美術的緊密相連,精神食糧對人的給養;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美學品質,讓學生懂得創造美、與他人分享美。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實際操作,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專業的美術知識在學校社團展板、班級黑板報、學報上得以展現和運用。
4.3合理規劃美術課程分布
現在美術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即傳授繪畫技巧為主的課程和美術欣賞為主的課程,但是這兩者存在一個明顯的比例失衡問題。部分高校為了升學問題幾乎全部課程都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繪畫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術,很少講授美術欣賞等涉及精神或意識層面的課程。而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絕大部分是通過后者進行,所以教師要對課程的設置進行優化。一方面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狀態增加藝術修養課和相關理論課,加深他們對本課程發展過程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將其他學科加入美術學科的教學中。
5結語
隨著我國美學與教育學的不斷發展,美育概念作為一個理論范疇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已成為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本質審美教育就是要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將美的種子傳播給人們,使人人都有發現美的機會和創造美的能力。鑒于美術教育的特殊性,美術教學時需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提升審美水平,逐漸成為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龍辰.論工藝美術教育審美素質的培養[J].藝術科技,2016,04:348.
[2]劉長發.淺析美術教育對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科技與創新,2017,04:39.
[3]曹明亮,唐圣耀.美術教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北方文學(下旬),2017,0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