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明
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浙江省于2015年開始進行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本次課改是在體現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強化選擇性教育思想,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課程和適性的教育,使他們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一、理念先行:統一拓展性課程建設的認識
浙江省于2015年下發了《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把義務教育課程分成“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兩大類,以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內容,改善學習方式。這對全面落實育人目標、發展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對絕大多數學校和教師來說,是新生事物,也必將成為本次課改的關鍵。
課程和教材的開發,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絕不能隨心所欲、率性而為,必須遵循應有的原則。德國課程論專家克勞斯·韋斯法倫認為,學校課程的建構必須符合五個合理性,即依據法律規范的合理性、依據規范思想的合理性、依據教育學說的合理性、依據聯系生活現實的合理性、依據規范平衡的合理性[1]。這個觀點,對有效推進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由此,我們確立了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緊扣立德樹人的標準;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切合地方與學校實際;基礎性課程上的生長;體現實踐性與綜合性。
二、系統設計:多路徑有效推進拓展性課程開發
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必須基于地域資源和學校辦學實際,遵循課程開發的基本流程,選擇適切的開發路徑。
1.拓展性課程的開發流程
育人目標決定課程開發內容,而課程開發有其規范的要求和操作流程,拓展性課程開發也不例外。根據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結合區域實際,拓展性課程的開發流程見圖1。
(1)制定課程規劃。在學校辦學理念和學生培養目標的指引下,根據學校師資、學生需求、社區資源和后勤保障情況制定規劃,建構學校課程體系的理論架構、課程結構與具體設置。
(2)研發課程綱要(見表1)。
表1 拓展性課程具體內容
一般項目 科目名稱、開發教師、課程類型、課時、日期
課程元素 指導思想 開發這門課的目的和
意義
課程目標 整體與部分的教學目標
課程內容 知識與活動、選擇與組織等
課程實施 學習方式與活動安排、資源利用
課程評價 評價主體、評價形式、評價內容、結果呈現
所需條件 需要學校提供怎樣的條件
(3)審核課程綱要。學校成立專門的審核委員會,根據教師課程綱要,對拓展性課程進行審核。
(4)開發教材。在課程綱要的指導下,挖掘本地教育資源,結合國家課程,篩選并確定相關內容,編寫供師生使用的拓展性課程教材。
(5)課程實施與完善。通過審核的課程,組織教師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和撰寫,然后由學校再次審核,教師修改后實施課程。課程實施一輪后,根據實際修改、完善課程綱要和教材。
2.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路徑
(1)區級項目組分科開發拓展性課程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切實做好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通知》“有條件的地區可組織相關人員,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一批適合當地學校選擇的拓展性課程”的精神,富陽區先行探索實踐,積極規劃并組織實施。
由資深教研員或省級名師任主編、部分骨干教師為編寫組成員,目前已經完成《國學經典賞析》《初中數學思想與方法》《初中科學實驗拓展與評價》等12冊拓展性課程教材的編寫出版,并于2017年春季供學生選用。
(2)學校共同體組團開發拓展性課程
圍繞共同體各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在共同體各校學生社團活動的基礎上,除各校自行開設的課程外,形成幾門具有共同體特色的拓展性課程,各校組織實施,促進共同體內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以新登鎮中心小學共同體課程為例。它以共性課程為主干,以各校個性課程為補充,逐步形成了以“共性課程+個性課程”的學校課程體系。
一是建立以“融·創”為核心的共性課程。融合共同體各校的優勢項目,結合各校實際,進行二度開發與創新,形成共同體的共性課程。其中,體藝特長類課程有棋類課程(如故事象棋、國際跳棋等10余門)、球類課程、書畫課程等,實踐活動類有德育實踐(如環保公益、我愛勞動、知恩育愛等)、人文傳承、校園文
化等。
二是建立學校特色的個性化課程。在共性課程的基礎上,各校建立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個性化課程。例如,新登鎮中心小學除建立了共同體內部統一的拓展性課程外,其母體還有自己的特色課程—“馨·韻”課程。“馨·韻”課程源于該校辦學特色“書馨棋韻”,圍繞學校“為每個孩子提供一生都值得回憶的優質教育”的辦學理念,深化“書馨、棋韻、樂音、射藝”的發展特色,實現“品德高尚、習慣良好、基礎扎實、能力多樣、有所愛好、身心健康”的培養目標。
(3)社區各學段統籌開發拓展性課程
富陽的許多地方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資源。區教育局組織當地各學段學校,利用這些資源,分工合作,整體開發、分段實施富有地方特色的拓展性課程。例如,與黃公望文化有關的“公望水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采取街道牽頭、學校具體操作,從幼兒園到初中整體開發的方式。其課程框架如圖2所示。
“想象水墨”主要是在幼兒園階段設計與實施:該主題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激發幼兒對水墨的親近感,通過水墨游戲,讓幼兒喜歡用水墨來參與“涂涂畫畫”的游戲,在游戲中能觀察和發現水墨在宣紙上的濃淡變化等,并對水墨的變化產生一定的新奇或驚奇感。在大班階段,我們設計了“幼小銜接”活動,進一步增強他們對水墨畫的濃厚興趣。
“物象水墨”和“意象水墨”主要是在小學階段設計與實施:一是“物象水墨”,在小學低中段進行課程拓展,通過“水墨造型”和“童心水墨”,讓低中段小學生接觸水墨最基本的技巧,體驗水墨繪畫的快樂,感受水墨的造型藝術。二是“意象水墨”,在小學中高段進行課程拓展,通過“水墨東洲”,練習運用水墨表現東洲地區的風土人情,學習基本的水墨繪畫技巧,培養水墨繪畫能力。在小學六年級,我們進行水墨公望的“小中銜接”課程,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水墨技能,拓寬他們的水墨閱讀視野。
“水墨長卷”主要是在中學階段設計與實施:在對水墨具備一定認知水平和表現能力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了“水墨長卷”的課程主題。通過水墨技法的綜合整理和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水墨技能,融合和創新多樣化的繪畫技法,探索“跨界水墨”的實踐之路。
(4)學校重視基礎特色開發拓展性
課程
富陽區各校以各自實際為基礎,開發了特色拓展性課程。例如,富春第七小學立足學校“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保持學校“新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特色,開發出“新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如圖3)。
新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在立場上以一種自覺的意識和主動的態度迎接新時代的社會挑戰;在內容上,主張一種發展的教育觀,高度重視閑暇教育和消費教育;在功能上,強調勞動之于個體的存在性價值,目的是賦予個體在勞動教育中獲得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豐富關系屬性,提升審美人格;在實踐上,走的是整合性的教育道路,追求科學性和專業化的實現路徑,最終完成一種作為學校文化的課程探索。
再如,富陽區永興小學開發了一門全新的校園課程—“四季如歌”(“春之聲”“夏之韻”“秋之實”“冬之夢”)主題綜合教育課程。課程以季節為線索,對學生實施“愛”與“責任”的教育,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接受潤物細無聲般的“愛”與“責任”的熏陶。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手段,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等素養,激發主動性、創造性與團隊合作精神等。
課改之路永無終點,開發拓展性課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中,教研部門必須有所作為,在教育理念上不斷更新,在課程理論上正確引領,在課程設計上總體把握,在課程資源上合理整合,在實踐操作上具體指導,在實施成果上總結推廣。這雖然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但我們堅信:只要堅持探索,勇于實踐,嘗試改變,就一定會有理想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13.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浙江省物理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