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華
近年來,就業力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難點。而職業生涯規劃又是就業力的源頭因素,著手于對大學生的網絡社會行為以及網絡社會對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影響,利用網絡社會資源促進大學生創就業的構建,能夠提升大學生創就業成功率。此外,大學生就業力的提升也必須適應市場需求進行動態的調整。將職業生涯規劃與“互聯網+”結合為幫助大學生獲得工作的能力,分析基于“互聯網+”視野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新路徑研究。
大學生互聯網職業規劃新路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各個行業得到了充分應用,對我們的生活、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課題的研究,利用互聯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同時豐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手段和途徑[1]。通過課題的研究,“互聯網+”的影響力不只是針對就業大學生,還能為大學生創造平臺實現創業的機會,例如在線教育平臺能提供的職業培訓就能夠讓學生實現職能的培訓,而自身創業就能夠解決就業。利用“互聯網+”與高校教育相結合,可以根據學生需求良性的去利用互聯網為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做服務。
一、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在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已慢慢出現弊端,因此把握現如今學生群體特點將至關重要。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主要是從課本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來認知,現如今只有部分高校開始慢慢接觸社會企業,其中重點院校做的還是比較成熟,但普通院校的力量就相對薄弱,穩定性較差;學生入校后對于職業的概念模糊,主動性不高,對于書本上教學興趣度不高,從而容易忽視職業對于他們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應該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進行改革。
(一)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對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夠深刻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把個人和環境結合起來,在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職業生涯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最終實現職業生涯目標。大學生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認識到其重要性,但是還有部分學生并未認識到它的真實意義,對此沒有興趣,只是當成完成學分任務而學習。課后更不會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初步的職業錨正確與否,更不會主動地去為自己做職業生涯規劃,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2.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高校卻著重于課本,局限性的引導大學生想和做,缺乏他們自身的創造性,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那么在實踐當中必然尋找不到與自身素質相關的職業,更進一步導致社會職業貧瘠化。目前,好多學生并沒有認識到職業規劃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只注重平時的理論學習,缺乏課后的實踐探索,而理論學習又太禁錮,導致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二)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效果欠佳
目前,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多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講課方法以講授為主,缺乏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內容枯燥,課堂氣氛較為沉悶,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是很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不如人愿;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
2.缺乏個性化指導
由于專職教師短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多采取大班授課,而且講授的內容理論性比較強,大多是平時常見的問題。但是學生因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以及個人經歷不同,在實際當中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用紙上談兵的說教固然調動不起來學生的興趣,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特立獨行,喜歡新鮮事物,一味地墨守陳規的課本教學必然會出現很多弊端。
3.缺乏實踐性教師的職業指導
學有所用是每個人的向往,大學生通過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還是希望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充分發揮自己四年所學為祖國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在專業的知識結構、專業的發展前景、專業的應用方向、畢業后能夠從事的職業等方面存在的困惑,缺乏實踐性教師的指導,不利于大學生的專業學習。
二、改進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了解學生訴求,對癥下藥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直接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明確求職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并確保有機會去做。而怎么樣去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可以通過專業的老師課外交流,畢竟部分學生不希望在課堂上表露心跡,課堂時間有限,也不能深入的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東西,因此教師就應該在課下花費大量時間去關注每一位學生,做到小范圍引導,個例擊破,從主觀上改變教師引導學生,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產生自主了解職業的意識,這樣是最高效的。
(二)建立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網絡教育體系
通過這種課上為主,課下為輔,刺激學生主動找教師溝通,那么互聯網將是最好最直接溝通的橋梁,它可以做到無時無刻,互聯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深度融合,建設網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平臺,構建“六個不間斷,一個關鍵”的教育體系,通過利用互聯網這個媒介,在這個平臺上分模塊,如放入大量的社會實踐通告,針對職業的種類,前景,放入各行業的知名企業成功案例,自我職業規劃的小測試,通過專業人員對于測試結果進行一對一的分析和引導,可開設歷屆校友的互動平臺,通過自身的社會經歷來鼓勵引導在校學生的擇業創業觀。
利用調查研究法對大一至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可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數據分析,初步了解學生各個階段的職業心理,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從小學就開始了職業生涯輔導,而在我國,大學階段才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所以如果只是課堂上的傳授,就會更加滯后。而互聯網平臺的建設要時刻貫穿在這四年當中,平臺的建設更新也要隨之跟上進度,使大一新生剛來就要去接觸,就像和我們的衣食住行分不開一樣,要讓學生上“癮”才是關鍵。
(三)平臺的參與度,對比傳統
互聯網的平臺的參與,使得傳統線下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轉變,“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將加速創造“互聯網+職業規劃教育”的新生態,創新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助力校園信息化建設。依托“互聯網+”,為進一步發揮高校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創新就業的作用,高校需更加注重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充分結合互聯網新技術,將傳統線下教學轉至線上,使教學資源得以高效配置。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前做好課堂內容安排和疑難解答等,根據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對課程進行管理,利用云計算,將職業規劃的一些資料上傳至云空間,讓教育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化共享,促進教育的公平。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深化,以技術帶動職業規劃教育信息化,促進職業規劃教育管理可視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學化。這些都將極大優化學生對于職業規劃教育的新認識,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真正促進職業規劃教育教學的發展與改革。利用互聯網來開放、共享不僅能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改革提供展示的舞臺,也能為共享改革經驗、分享發展成果提供機會。各高校應把握時機,抓住“一帶一路”“互聯網+”戰略和“十三五”規劃等重要機遇,構建職業規劃教育信息化建設新生態圈,將成為未來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發揮好互聯網與職業規劃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橋梁作用,真正推動“互聯網+”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全新變革。
參考文獻:
[1]周圍,李佳,趙霞.大學生生涯規劃的現狀調查與干預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6).
[2]劉詠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陳亮.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設計與規劃研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04).
[4]王本賢.淺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J].教育與職業,2003,(11).
[5]趙云猛.職業生涯設計與就業指導[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5).
[6]楊書良.大學生素養與職業生涯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