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嘉杰
摘要:我國當前攝影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是當人們看到其輝煌的表面,是否有注意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呢?其實,社會的多元化、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無形轉變等因素已經深深影響到這門視覺藝術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可以使我們認清我國攝影藝術處于此時期的狀況。
關鍵詞:相對貧乏性 多元化 審美意識 藝術創作觀念
中圖分類號:J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4-0143-03
隨著歷史的變奏、重演。令攝影藝術的視角和焦深得到了外延擴展,形成了新的藝術景觀。
創作者主觀意識的覺醒,人類與生俱來的審美意識和生存自由的改善致使攝影藝術正朝自由、繁榮的方向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攝影賽”“辦學”“金牌”等的現象紛繁而至,作者們的摘要:我國當前攝影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但是當人們看到其輝煌的表面,是否有注意其發展的可持續性呢?其實,社會的多元化、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無形轉變等因素已經深深影響到這門視覺藝術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可以使我們認清我國攝影藝術處于此時期的狀況。
關鍵詞:相對貧乏性 多元化 審美意識 藝術創作觀念
中圖分類號:J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4-0143-03自娛和他娛,令攝影產生有序和無序的變奏,同時當代攝影藝術中困頓和貧乏的現象也明顯地涌現眼前。社會的物質進步和攝影技術、器材得到改良,然而優越化并沒有令攝影創作的難度減少,卻衍生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和投機者、幸運兒;同時,審美意識的固化和藝術錯誤地被量化也同時出現,以致出現了大量脫離、違背攝影本源卻被奉為創作風向的觀念風格。
藝術格局的多元化,有利于藝術的競爭、互補,但當多元化停滯,藝術觀念就會流于平面化,缺少縱向研究和思考,更產生嚴重橫向發展的趨勢,大大制約了藝術的發展。甚至形成對觀念的刻意模仿使藝術發展停頓。
商品化的發展,推動著社會正朝良好的勢頭邁步,但也影響到人們對物質價值趨向的正確態度。攝影藝術的創作、教育、賽事都面臨殘酷的商品化吞噬。
個性化的喚醒和中西文化的相互沖擊,激發了蓬勃的創作生機和創作積極性,但脫離了對藝術的感受、思考和對人生感悟的表達,文化底蘊的自我不足,對作品的多元化帶來的只能是藝術的困頓,自覺和自由就會變成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多方面的欠缺和對表面現象的反思不足,致使當前我國攝影陷入了奇怪而又不自省、不自知的境地。
一、多元化所帶來的藝術困頓
題材禁區的突破、藝術形式的創新、藝術觀念的自由發展、藝術表現手段的多樣化和多元化藝術趨勢的形成是當代攝影藝術走過的階段進程。到底是主流的多元化還是自由的多元化,是相互辯證的關系,沒有必要進行討論,但應該明確的是“多元化”發展已逐漸成型是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但多元化發展并不代表一切,客觀的攝影家和觀眾們只把當代攝影的繁榮視為“初步”,或許這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作品多樣而優者少,平凡居多而未見高峰。
自改革開放以來,觀念的新舊交替,人們對社會前進時所遇到困難的思考等對人們的心態、生態、善惡都做出考驗,同時也把帶出了相關的問題并作了殘酷的呈現,讓人們觀之、感之。然而,攝影藝術對這一時期的內涵表達卻是相對膚淺的,主題、觀念、畫面樣式的似曾相識。同為視覺藝術,畫家、雕塑家可以依靠豐富的想象力及表現力對歷史、思想等這些富于內涵的題材進行積累沉淀,繼而再現。但攝影是必須依靠科學的手段對事物進行選擇后,相對地忠實再現。攝影家的習慣性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的塵垢是很難抹掉的(這并非絕對,但至今攝影在某一程度上所表現出來的景象的確如此),而且對民族文化的自卑感更加劇了參照、模仿“標桿”的現象產生。這種狀態可從我國攝影大部分周期性賽事評審中窺見一斑,當反映歷史的藝術出現斷層,我們便應該深思其原因了。
各種思想潮的涌入,哲學理論的潛意識影響,現代派繪畫和攝影給中國攝影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活力。此時攝影界出現了困惑之聲,到底現代藝術中所包含的觀念意識是否就是足以引領中國攝影向正確發展的依據?其實現代繪畫和現代攝影中所包含的荒誕感、孤獨感、悲觀感等意識可以是表現現代意識的手段,也可以是“效仿”和“學步”,就看作者的取舍。以我國情況看來,攝影家們從世界現代派攝影中吸取養分,再把民族個性作為基礎,兩者互補才是正確的方向。因為脫離了民族個性和現實生活,缺少人類之美,總是難以形成可以長遠發展的流派和風格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作品自然也難以產生。“當今的藝術應當是有最大的寬容度,無論是古典的、傳統的、現代的、寫意的、抒情的、抽象的、荒誕的等等,都應該允許它們歷經我國時代大潮的滌蕩和不斷發展的民族傳統文化及藝術思想的洗禮,在現實主義的主旋律中,增添更多的為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悅耳和弦。”①
從1883年8月19日標志著攝影術誕生的“達蓋爾法”被發明,至今攝影只存在了178年的時間,比起許多藝術形式的發展僅僅是處于“童年時期”,但由于諸多藝術形式對其的啟發促進和左右,攝影也進入了迷惘期。因此攝影家更應客觀理解“攝影是什么”,明確知道處于這一時期的歷史使命——創造出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攝影之美。
二、攝影界的怪圈現象
社會是永遠進步的,而我國社會也正向著商品化經濟的方向前進,但是商品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正悄悄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攝影家們的價值取向。
比賽熱的流行無疑對攝影藝術是福音,通過比賽可讓攝影觀念、形式風格得到多元化推廣及發展,但在我國仿佛是適得其反,很大方面更是制約了這門藝術的發展。大量官方評審意識、審美情趣的固化,甚至是錯誤的評審標準得不到糾正(沙龍式審美就是例子之一);以入選、獲獎為動力,為參加而創作,為迎合評比審美而歸類模仿,這就是與比賽精神相違背而的確出現在我國攝影圈的怪象。題材形式的循環模仿,導致了我國當代攝影流于表面,停滯不前的現象。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長期的審美價值,而不應該是偶然的一次評定。諾貝爾文學獎基金會主席拉梅爾說:“在評獎問題上無論怎樣評總會有不同意見,但這恰好是設獎的一大好處,它有助于全世界都來關注這項成就,而這就意味著諾貝爾文學獎又為人類探索開啟了一道未知之門。”贊美之聲總是令人陶醉,但反對之聲所帶來的思考則使我們的思想獲得豐產。
藝術是一門人類從現實生活中觀之、感之,以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把客觀形態、主觀感受上升為一種能通過某些手段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科學。既然藝術是一門科學,攝影是其中一員,那么攝影就必定具有科學的規律性。人類的審美活動是攝影藝術的根本要求,美學是指導人類審美活動的準則。美學的唯物主義性質,在于以實踐為基礎的規律總結,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之矢,是藝術實踐的。只有從攝影藝術的實踐出發,經過大量想象和經驗驗證,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進行縝密的抽象邏輯分析和哲學概括,才有可能提煉,歸納出真正合乎攝影特點的美學概念、范疇、原則和規律。
經濟價值應當是伴隨藝術價值而產生,而絕非以經濟價值為前提,再進行藝術創作的。攝影藝術品能給人以多層次美感,給人以審美愉悅,沒有美,也就沒有攝影藝術。在內容上,攝影作品反映的是攝影者對生活的審美評價以及具有審美價值與本質意義的生活本身;在形式上,攝影作品所表現的是符合美的規律,符合人們審美需要而能夠給予人類美感的藝術風格。②可見藝術創作不以追求藝術價值為前提,不以追求藝術審美為前提都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表現,同時它大大扼殺了人類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觀能動性。
攝影家的藝術思想可以分為追隨、創新兩大類。追隨型的攝影家具有較廣泛的審美情趣,較強的適應能力,善于從特定的題材、場面中抓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和瞬間,往往能迎合不同刊物、影展及比賽的要求;創新型攝影家明顯具有強烈主體意識,個性追求和獨特的審美情趣,這兩種類型的攝影家在創作原則上有極強的對立性。追隨型攝影家對主題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很少從主題本身超越的嘗試,僅僅滿足浮于主題表面而對形式感的發掘,這其實是一種消極的藝術創作態度,而且難以形成具有個人獨特審美情趣的風格;創新型攝影家則恰恰相反,他們善于尋找個人審美情趣與現實物象的契和點,善于突破題材的局限性,作品中處處閃耀獨特的個性追求和審美意向,容易形成個性而穩定的藝術風格。社會需要進步,攝影也需要進步,而進步最好的推進劑就是以理性為前提、感性并存的總結創新。
三、個體知識、創作意識的相對困乏性
社會的自由和藝術形式多樣化的互相滲入,互相影響,開創了個性化自由的新時代,但個性化的自由度離不開尊重人的價值這一客觀要求,更取決于攝影家自身素質的完善與充實。當前多元化的藝術發展氛圍,使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創作中的作用與比重日益增大。攝影作品的素質與品格,最終取決于攝影家的素質與品格。我國乃至世界的攝影壇,繁榮而少力作,這是公認的事實。其實在各方面客觀條件相對成熟的今天,攝影家們只要客觀地吸取養分,應該對藝術創作只有推動之勢,而不應出現停滯甚至倒退逆流的狀況。分析起因,發現原因乃來源于某些攝影家個體知識和創作意識的相對困乏性。
(一)是對當前創作觀念的錯誤認識和社會攝影審美情趣的單一性
當代普遍的攝影家雖然深深地明白到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個性化的時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商品化的空前,決定了當前是一個屬于消費的時代。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也引導著藝術作品需要遵循發展的規律迎合市場的需要,但眾多攝影家們對主觀認識付諸于實踐的這一環節上出現了偏頗。這里又存在兩種行為上的不同表現。有為數不少的一批攝影家認為個性化的自我實現大多只存在于題材和藝術手法選擇的自由意識,而忽視了主體人格、心靈和創造力的全面實現,忽視了人的價值存在。脫離了人的客觀存在這一因素的藝術創作只會令藝術失去生命力或者停滯不前,而這一現象最終又會導致陷入對過去為人們所推崇作品的刻意模仿。另一類是完全錯誤認識個體化自我實現的真正含義,錯誤地主觀認為個性化就是作者本人完全的個性展現,藝術創作是完全個人化的東西,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唯心主義的表現。“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都是由他對這個世界的關系所決定和豐富的。一個對這個世界的關系一旦到了自己的‘我看作‘唯一的現實的地步,他的思想方面就無法避免陷入“貧乏”的困頓之中。他們因為沒有鮮明的思想而滿足于那些僅僅稍微有點像思想的東西,滿足于那些作為衰落時期的特征的神秘主義、象征主義以及其它這類‘主義中借來的代用品。”譜列漢諾夫的這段話正好批判了上述持有這兩種觀點的攝影家們。
(二)社會攝影審美情趣的相對單一性
社會對攝影審美形式、品味的誤解和相對單一性是令我國攝影藝術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沙龍式審美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四月影會”所舉辦“自然、社會、人”影展后,一直貫穿我國社會攝影界的主流審美形式。“自然、社會、人”影展在當年改革開放之初是深刻的,令攝影從政治宣傳工具回歸到攝影自身屬性——以圖片為樣式表現自然、社會、人的狀態。但同時,也正是這一影展,在我國開了“沙影攝影”的先河,而導致至今為止主流審美仍忽略攝影的其它功能特點,特別是抽離了攝影在面對自然與社會時應具備的客觀性。個中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受我國傳統國畫藝術忽略人與自然客觀關系的影響外,社會目的性和評審階層的固化等也是重要因素,在此不作深入討論,但這一現象帶來的影響是災難的。沙龍式審美以兩大標準作為主要評審參照:1.技術美;2.單幀樣式美。這樣的審美標準就無法避免導致忽略攝影家創作思維、觀念的連貫性研究,更無法洞悉攝影家的作品成因和目的性;同時,以技術美而掩蓋了攝影應有的凌駕于拍攝操作技巧之上的紀實、人文、社會責任等要求。上述兩點破壞了攝影的審美規律,打破攝影審美形式的單一性,更具體來說就是打破“沙龍式”審美、評審情趣,對于我國攝影現狀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攝影是多元審美的藝術,切不能以個別標準作為主流形式評價框架,更不能作為評審量化的標準。
(三)是個性化創新與封閉的矛盾
攝影群體的組成必定具備個體與群體產生先和后次序的辯證關系。攝影群體的出現喚醒了藝術多元化格局,多元化格局對藝術交流信息,豐富其內涵,形式多樣化形成自我獨特風格的發展等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歷史階段,不同群體的涌現、不同主張的流行、風格化的形成,應該說個性化創新已經形成,但個體的群體化,必定需要對自我個性作出妥協,求存同異、相互適應,這不能不說是與當初發展藝術個性意愿的相違背。再者,個體的群體化,必然導致群體產生凝聚強化效應,自我個性意識相繼削弱,意愿與實踐存在明顯反差,藝術創作觀念的相互同化,藝術格調、題材、思維方式的相仿,那么個性化的創新又將陷入消逝的局面。當群體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越發膨脹的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排除異己,在物質社會藝術創作以外的手段追求脫離藝術以外的群體利益,當利益需求和藝術創新需求的天枰發生傾斜時,就極可能失去自我批判的意識而陷入盲目樂觀,重新自我封閉的舊模式中去。
四、結語
觀我國當代攝影譜遍的貧乏狀況,究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絕非一篇短文所能窮盡說清楚的。本文只求嘗試對當中幾個較明顯的問題進行分析,希望從某些方面了解當前所存在的矛盾。
居安思危或許是杞人憂天,但中國攝影當前必然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世界發展格局的改變,新人的涌現,我國乃至世界攝影藝術上所遇到的暫時性問題必將迎刃而解,中國攝影藝術必然綻放出自身光芒,影響世界。
注釋:
①《傳統與創新的再認識》,福州:海潮攝影家藝術出版社,第231頁.作者信息不詳.
②夏放:《攝影藝術概論》,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頁.
參考文獻:
[1]夏放.攝影藝術概論[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2]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
[3]丁新.攝影美的演替[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
[4]顧曉梅.藝術概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5]劉半農.半濃談影[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