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新媒體傳播技術飛速發展,這個以微博、微信等互聯網社交工具為載體的時代甚至被稱為“微時代”。新媒體有傳統媒體所無法取代的吸粉速度與傳播優勢,學校積極設立新媒體中心,搭建新媒體平臺,正是迎合時代發展潮流的需要。新媒體中心可打造集服務師生員工、樹立學校正能量形象、傳播校園文化為一體的校園特色傳播平臺,通過圖像、文字、視頻等對受眾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傳播,使之成為校內外承載新聞宣傳功能的重要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 文化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18-02
一、新媒體平臺構建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新媒體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逐漸由基本的信息獲取方式演變成為集信息交流、觀點闡述、民意集散為一體的輿論平臺,深受年輕人的青睞,有傳統媒體及傳統宣傳方式無法企及的優勢。學校目前對內、對外宣傳主要依賴大學官方網站,但PC端瀏覽有其相應的局限性,新媒體中心的成立則彌補了PC端瀏覽的不足之處,能讓師生隨時在手機上了解學校最新資訊和文化信息,在了解師生、服務師生、宣傳學校、拉近學校與師生員工、與社會的距離方面有著更加突出的優勢。
以筆者所在的湖南中醫藥大學為例,湖南中醫藥大學新媒體中心現以中醫藥文化為特色特點,傳播具有傳統中醫藥特色、湖湘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一方面,通過平臺發揮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德育教育的感化作用、中醫藥文化的浸潤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探索與實踐成為大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培養學生繼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理念,注意從歷代醫籍、本草等傳統的中醫藥史料、資料的學習和認知中,去探索、發掘和傳承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文化。
新媒體平臺搭建成功后,受益人群可覆蓋全體在校學生及畢業校友,大學周邊及社區居民。通過平臺開展活動,深入創新傳播傳統中醫藥文化及知識,使特色校園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積極宣傳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同時線上推出中醫養生專題推送和線下推出的中醫科普小冊子可服務廣大社會民眾,以樹立本校在社會上的正能量形象。
二、加強新媒體隊伍建設,形成新媒體文化矩陣
新媒體平臺打破了傳統高校宣傳的局限性,擴大了在潛在受眾中的影響力,對學校在社會上樹立積極陽光向上又不失傳統文化底蘊的正能量形象做出了巨大貢獻。校園官微、官博可以更加靈活、高效地解決傳統媒體中所出現的難點和熱點問題,提高學校宣傳的時效性。如何加強新媒體隊伍建設,是高校宣傳部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生通訊員隊伍,以準確及時地向新媒體中心報送學校新聞。新媒體平臺建設的各個環節和流程,包括采訪、撰稿、編輯、發布等都有專人負責。高校黨委宣傳部可定期開展培訓,以加強對師生通訊員隊伍的指導。
其次,新媒體中心平臺建設完成以后,逐步形成矩陣體系,以黨委宣傳部直接指導的大學官微為龍頭,與學生工作部、團委及各學院的官方微信相互作用、補充,基本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方便大學生學習生活。
再者,新媒體中心應注重加強與校園傳統媒體如校報、新聞網、廣播站的交流與融合。學校不可因為重視校園新媒體而忽略了校園傳統媒體的發展,而應同等重視,齊頭并進,加強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聯系,通過在新媒體隊伍與校報學通社、廣播站等隊伍之間舉辦聯誼會或者筆會的形式,加強彼此的交流,實現優勢資源互享。
最后,新媒體平臺可同時進行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加強與師生的互動。依托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學生可廣泛開展社會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參加社會服務、志愿者服務,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意識。如開展線下區校聯誼開展活動,可以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共贏,是服務社會、推進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
三、重視新媒體內容創建,提升高校信息傳播質量
第一,加強內容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傳統媒體所發布的文章內容寫作風格較為單一,嚴肅認真,這種風格制約了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不容易吸引受眾興趣。而新媒體傳播可在內容上更增添趣味性和互動性,改變校園宣傳視角,更加貼近校園師生員工的生活,通過設置不同的校園文化與互動交流類的欄目,提高其可讀性,增加師生員工與學校的感情,拉近兩者間的距離。
第二,重視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過快且難以控制,在校大學生很容易被錯誤信息所誤導。對于部分是非辨別能力差的大學生來說,錯誤的輿論信息可能會對其產生嚴重的導向性錯誤。高校宣傳部門需要提高自身的輿情收集、處理、辨析和把控能力,充分發揮新媒體強大的輿論引導作用,將真是準確的信息傳播給師生。
新媒體是高校提高教育水平,加強思想宣傳工作的不可缺少的陣地,高校要積極重視新媒體發展,積極適應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現狀,利用好新媒體,使之在展示大學形象、服務師生員工、傳播校園信息、弘揚校園文化,為校友和社會大眾搭建了解學校的橋梁等方面將充分發揮在學校建設和發展中的智力和輿論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翩翩.新媒體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以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新聞戰線,2014(6):158—159.
[2]胡明.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創新思維與創新途徑探索[J].新聞界,2006(5):69—70.
[3]鐵錚.新形勢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5(13):50—52.
[4]劉冬梅,張竣淞.新媒體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幾點思考:以微博、微信為例[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113—115.
[5]沈魯,崔健東.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分析:基于互聯網思維下微博和微信意見領袖的建構[J],新聞知識,2015(8):94—96.
作者簡介:
張覓(1984.4-),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