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
摘要:“以人為本”育人理念引發國家人才培養新標準,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宏圖的教育任務勢必引發課程改革走向深入,承載著教育希望的基礎教育學校在實現國家課程學校化實施、地方課程綜合化建設、校本課程特色化開發上,任重而道遠。尤其是特色課程創建與有效實施,成為了落實核心素養的必要抓手,豐富的課程資源、深入的課程實踐將培養和塑造一代新國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 特色課程
伴隨著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要求的提出,課程改革由學科教學改革轉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發展核心素養成為學校教書育人的首要目標和重要任務。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也是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基于此,設置科學、豐富、有意義的課程是達成這一目標任務的關鍵,尤其是開發、使用好特色課程將為學校帶來深刻影響與蓬勃活力。
一、構建閱讀涵養課程,夯實文化基礎核心素養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而要讓人的精神站立起來,最佳的方式就是閱讀。在閱讀中潤澤學養,在閱讀中豐滿靈魂。
閱讀涵養課程基于語文教育,又長于生活之中。立足課堂建立“一主多翼”模塊式閱讀策略。采用“精讀牽動—多篇并舉—主線訓練—專項實踐—讀寫遷移—生活表達—讀書推進—指導方法”單元課程結構,通過“單元概述”“閱讀篇目”“語文知識”“閱讀方法”“閱讀表達”“語言積累”“書面表達”“評價鑒賞”“課外閱讀”等模塊的設置,建立起單元訓練點與主題內相關文章、閱讀技能和寫作技巧的聯系,學生在閱讀中積淀朗讀、表達、鑒賞等語文素養。
開發閱讀資源,從環境資源方面學校努力創建書香校園、建立班級閱讀文化,形成課堂學習與生活閱讀的深度融合。如傳統節日、特殊紀念日時,鼓勵學生整理閱讀相關資料,在升旗儀式、學校微信公共平臺、視播平臺、宣傳墻報等載體展示學生所讀所感,拓寬學生閱讀深度和廣度;學期內舉行“閱讀悅美”讀書節,鼓勵家長參與其中,學校通過網站、QQ群宣傳親子閱讀方法,跟蹤記錄親子閱讀情況,適時舉辦親子誦讀競賽,設立閱讀吉尼斯紀錄,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閱讀給自己帶來的變化,引導培養家長樹立新閱讀理念,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在物資資源方面學校開發適切的閱讀讀物《蘋果甜了》。當下學校依據學生認知能力與身心發展水平差異,還編撰出《新華一校學生經典誦讀篇目》和《新華一校好書推介》內容,并推行《華一學生閱讀護照》工程,使學生有目的性的進行自主閱讀,學生畢業時閱讀量在500萬字以上。學校每學期分年級對學生的閱讀質量激勵評價,通過大手拉小手的高低年級互助方式評選閱讀最佳伙伴。
二、構建活動體驗課程,充實自主發展核心素養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精彩人生。
活動體驗課程立于學科探索,又深達生活實踐。作為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為其健康成長,和諧發展奠基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已經融合了大量的活動體驗內容,在保證以上活動質量前提下,針對學生個性成長需要,增加生命體驗教育非常必要。如進行“我們同成長”主題體驗活動。每年新生入學,學校組織他們在花盆里培植一棵幼苗,用澆灌、陪伴一株植物的成長,感受生命的成長變化與個性價值,等植株穩定成長后移植到校園里,讓學生在自主管理中學會關心、愛護、等待,這是一次充滿期待的體驗過程,小小植株成為學生情感關注的積極對象,感受生命蓬勃生發就是最好的自我認識與發現過程。畢業季時學校又會倡導畢業生設計制作文化衫、繪制愛心樹、創作“作文書”,將“我們在成長”這個主題延伸開去,用一種文化符號定格住眾多鮮活生命的精彩,讓其在體驗互動中感受生命的意義與美好。
舉辦各種文化節,豐富學生單純的內心世界。其一是獨具特色的學科文化節:數學節、英語節、電影節、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讀書節、挑戰吉尼斯等。在活動宣傳、籌備、進行、總結和評價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把學生推到舞臺前沿,展示鍛煉他們的學習、管理、交往、認知能力。比如藝術節開展的小歌手競選賽,參賽選手自主設計宣傳畫,闡述競選優勢,提煉競選口號,經過三輪競爭評選出“校園十佳小歌手”。
三、構建實踐操作課程,落實社會參與核心素養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社會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實踐操作課程立于規則意識,又彰顯問題解決與創新實踐。新華一校的做法是將美育作為特色課程,利用美術、音樂課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創造力;通過體育課程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團隊文化、遵從道理;通過“華一學生禮儀”其中規范了十方面禮儀習慣:“主動問好 路隊文明 升降國旗禮儀 就餐禮儀 怎樣待客和做客 使用文明語言 電話禮儀 集會禮儀 儀表文明 主動做好力所能及事情”。這些內容來源于學生生活,對學生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養成責任意識和文明習慣至關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因此,新華一校恪守人的生長規律,抓準教育契機,發揮實踐操作課程優勢。每天下午三點后,學校為學生開設三十余中實踐活動課程:聲樂、舞蹈、合唱、京劇、古箏、軍樂、表演、油畫、素描、立銅畫、思維訓練等,滿足了學生對美的追求。
美是一切向好的事物,對于學生教育來說就是幫助學生做更好的自己。所以在實踐活動課程中,學校還創設了“30個紅領巾崗位”:紅領巾監督崗、紅領巾示范崗、紅領巾服務崗、紅領巾宣傳崗、紅領巾義賣崗;也曾帶領學生深入社區開展小調查,節假日與各社區開展主題聯誼活動接;還曾開展科技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我是未來工程師”“我是小小樂器師”“我是小小科學家”“我是七巧小高人”等立意高遠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點,培養創新意識。正是這些親歷的實踐活動課程,幫助學生實現著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落實了社會參與核心素養。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正在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通過學校特色課程構建,強有力地補充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讓每一名學生在多元化的課程中自主成長,儲備個人后續發展和應對社會變化的必要能力。當一個時代的教育烙印最終助推文明傳承和社會發展時,身處其中的教育者實為最偉大的人。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王云生.課堂轉型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3]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