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所有制,是我國經濟制度內容之一,既包含“公有成分”,又包含“私有成分”。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混合所有制經濟被提議要積極發展,推進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國有企業長時間處于“強勢”與“壟斷”地位,“大而不強”的現狀,注入混合所有制的新鮮活力,勢必能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但正是由于國企的種種問題,在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進行改革同樣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探討研究在混合所有制經濟背景下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 國有企業改革 存在問題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01
一、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提出與改革踐行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而混合所有制,既包含公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也涵蓋了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
2013年11月《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明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國有資本投資項目。”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也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手段實現。
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文件提出要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完善制度,保護產權;嚴格程序,規范操作;宜改則改,穩妥推進的原則,要求“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時“營造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良好環境”。
由此可見,在黨中央的倡議與領導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趨勢。部分國有企業率先進行改革:中石化引民資入銷售業務,宣布最大可拿出30%的比例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這是國有企業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標志性舉措。同時,中石油、國家電網也紛紛表示會有所行動——中石化將會在“油氣管網”方面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國家電網將會開放充換電設施方面引入混合所有制。
以上企業引入混合所有制的目的,一是為提升企業活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二是擺脫企業發展困境,打破行業壟斷,實現利益最大化。因此,混合所有制經濟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意義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國有企業注入新活力,引入其他所有制資本,有利于提高國企的市場競爭力;
2.有利于有效解決行業壟斷問題。國有企業并非在所有領域都存在優勢,因其特殊的行業壟斷決定了其強勢的地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國有企業活力,打破壟斷,提高經營與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二、混合所有制經濟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存在的問題
對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處于“摸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要實現變革與發展的雙重目的,就要正視目前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企業定位、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問題與混合所有制在民營企業選擇上的局限性,才能做出相應政策的調整,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關于國有企業股權改革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2009年5月我國正式實施《企業國有資產法》,使得國有企業股權改革有法可依,但在新形式下,《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中“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國有企業吸收非公有資本、集體資本、外資參與改革,同時也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完善相關股權制度。這一系列提議與要求在《企業國有資產法》中得不到充分保障,法律法規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需要進一步根據當前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新形式新提議進行完善和修訂,使各種股權改革有法可依,以保證國有企業與持股人的合法權益。
2.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缺乏完善的制度規定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的“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國家層面卻未對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作出相關規定與要求——哪些可為之,哪些不可為,或進行何種程度的改革。目前未形成統一規定與要求,由國有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實施改革,雖有利于企業的靈活發展有力,但在改革過程中會因為企業管理者自主量財權過大而出現混亂、不公的局面,同時也有不敢為的情況。因此,對于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度”,要有統一要求與標準。
3.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經濟利潤之爭
國有企業代表了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在自身建設方面受到國家不同程度的支持與幫助——占用更多的社會資源,通過行業壟斷獲得高額利潤。因此,國有企業應承當更大的社會責任,根據2008年印發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中,國有企業應在法律、經濟、道德方面承擔責任,對環境保護、繳納稅收、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做出表率。而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后,面對股權的私有化,面對經濟利益,將如何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做出裁決?
4.國有企業在改革后經營模式的調整
推進國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經營模式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但如何做出符合實情又保證各方利益的調整,是國有企業改革要面對的難題。且面對國有企業集團化,如何實現各個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在實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的具體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哪一部分民營化?民營企業是否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從而做出積極回應?這些需要企業決策者做出敏銳判斷,使改革成為真正促進經濟發展的推手,而非阻力。
5.混合所有制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選擇的局限性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雙向性,國有企業選擇民營企業,民營企業選擇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選擇民營企業時,會根據自身需要,對相應民營企業的資本、經營、綜合實力做出評估,而民營企業也勢必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如何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促成“合作”?若國有企業“民營化”的部分民營企業不感興趣將如何解決?若面對強大的國有企業資本,民營企業力不從心將怎么解決?所以,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在雙向選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打破這種局限性,需要根據改革目標設立相對應的規則與標準,強強聯手,實現雙贏,合作互補,切實提升市場競爭力。
結語
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取向,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勢所趨,是帶領國有企業走出的困境的指向標。目前要實現國有企業與混合所有制相結合,要面對重重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可能成為改革的阻力。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知易行難,提出真正切合實際,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并為各方滿意和接受的改革方案需要針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從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方面著手,規范改革要求與標準。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需決策者的智慧、勇氣與擔當,對形式作出準確判斷,從而實現企業的改革,提升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范爍杰,《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綜述》[J],《學理論》,2014.08
[2]咸兵,《混合所有制創新路徑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09
[3]張紅星,《關于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4.10
[4]孟令軍,《淺議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視角——國企混合所有制的發展》[J],《經營管理者》,2015.03
[5]馬俊清,《實行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改造的重要途徑》[J],《經濟縱橫》,1995.02
[6]馬云鵬,《芻議混合所有制在國企改革中的重要性》[J],《財經界(學術版)》,2014.11
[7]段靜靜,《混合所有制視角下的國有企業改革路徑探究》[J],《發展研究》,2015.01
[8]李艷秋,《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混合所有制經濟問題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4
作者簡介:唐宗記,(1967—)男,河南登封人,本科學歷,經濟師,現在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從事企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