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的民辦高等學校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教育為民的重要職責。但民辦高校目前的學生違紀處分中存在著處分規則制定違背相關法律原則,處分文件制定缺少學生參與,處分程序存在瑕疵,處分解除制度不完備等問題。本文將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從規范學校處分制度、建立學生參與決定機制、堅持處分程序正當原則、完善處分解除制度等方面論述民辦高校學生處分制度完善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民辦高校 學生違紀 處分制度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8-0-02
截止到 2015年,我國民辦普通高校高校達到了734所,占高校總數的28.67%,在校生610.90萬人萬,占普通高校在校人數的23.27%.6隨著民辦高校進入到和公辦院校統一招生,招生的人數每年增加,民辦高等學校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促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成為了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民辦高校總體規模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略的問題。其中問題之一就是仍然存在著諸多法律爭議:比如民辦高校處分權的性質,學生權利因處分受到侵害如何保護等。盡管目前還未在民辦高校中發生因學生不滿學校的處分而引發的行政訴訟,但是作為規章制度,應該完善合理,出現糾紛時能有法可依。
一、民辦高校學生違紀處分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民辦高校從事學生管理工作有十余年,負責學生處分事務近5年。本節的內容將從筆者所在高校——安徽新華學院的實際情況,結合相關法律制度進行闡述。
1.處分規則制定違背相關法律原則
1.1概括條款和類推原則的濫設。 高校在推進依法治校過程中制定學生處分規則應當符合明確性的原則。但是在實際的處分制度的研究中,發現諸如:“視其情節,給予警告以上處分”的規定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1.2違紀處分的情況概述不清晰。這種不清晰導致同一種情況的違紀出現了不一樣的處分結果。如:違反考場紀律的,視其情節,給予警告以上處分。對“情節”這一概念并沒有明確的表述,在實際處理中,主觀性較強。
2.處分規則制定缺乏學生參與
基于民辦高校與學生特殊的法律關系,在處分規則的制定中,除了涉及到學生基本教育權和學位授予權的規定外,其他的涉及到教育教學服務類規定的制定,應尊重平等的契約精神,即學生參與制度的制定,以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但目前的現狀是學生對于各種學校規章的制定通常沒有發言權,只能被動地接受。
3.處分程序存在瑕疵
一是聽證制度或缺失或不規范。學校在對學生做出處分之前,要程序正當,要聽取學生或代理人的陳述和申辯,但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對處分的程序作出規定,導致高校在在實際運用這一處分權時受到法律約束的程度較小,自由裁量權比較大。
二是申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了學生在受處分之后可以向學校申訴委員會申訴,學校復查之后,學生仍有異議的可以向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起書面申訴。但目前民辦高校對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申訴會)的職權、議事規則、申訴效力等未作明確、細致的規定,并且申訴委員會人員組成及產生方式、申訴流程等存在著缺乏操作性和規范性,導致看似是規定了申訴程序,但并未發揮作用,在事實上剝奪了申訴人的陳述權和申辯權。
4.處分解除制度不完備(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
以新華學院的處分解除制度為例,發現處分解除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解除的對象僅限畢業生。處分解除中規定臨近畢業的學生可以根據其受處分后的實際表現,由本人提出申請,進行解除。顯然,此規定存在不利于學生及時、主動的消除因處分造成的不良后果。尤其會給受處分的低年級學生造成長期的沉重的心理負擔。
二是解除的條件不明確。在規定中解除的條件模糊,僅表述為“根據其受處分后的實際進步表現”。“進步表現”缺少衡量的依據和標準,更是缺少過程性材料,導致在評審中無據可依。
三是解除的程序難以執行。在解除程序中規定“由學生本人提出書面申請,輔導員召開班委會、團支部民主評議,形成意見”。在實際操作中臨近畢業的學生多分散在各地進行就業實習,難以召開班委會、團支部會進行民主評議。此條規定形同虛設。
二、民辦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制度的完善
民辦高校學生處分制度產生諸多的問題是由于我國的民辦校是在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缺乏一套能反映我國民辦教育規律、內容銜接緊密、形式完整統一、效力等級有序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加上管理者對“學生主體”地位缺乏認識,學生處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的出發點是從實現學校自身管理的目的出發,忽視了對學生權力的維護。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違紀處分制度進行完善:
1.規范學校處分制度
在違紀處分中首先應當堅持處分法定原則,即學生的處分依據、處分程序要有明確依據。其次,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對于學生違紀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或證據未經核實,不得認定為事實。再次,堅持適度原則,即高校對學生的處分應定性準確,處分恰當,處分的種類和處分的輕重應與學生違紀行為的性質、過錯程度、情節相適應。
2.建立學生參與、決定機制
民辦高校學生違紀處分制度不應當僅僅是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細化或是全部照搬照抄公辦院校的模式,因為其與學生特殊的法律地位,要求必須建立學生民主參與機制。處分制度與學生的利益密切相關,需要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學生的參與,既能保證制度的客觀周延性,有利于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也更容易讓學生認可校規、遵守校規,保持校規的權威性。從校規的制定和修改的起草階段到“征求意見稿”或“討論稿”的形成要堅持調查研究,可以通過網站、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相關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后,召開教師與學生代表大會,決定是否通過。
3.堅持處分程序正當原則
對學生進行違紀處分,不可避免的會對學生產生各種不利影響,為了達到預期的管理和教育目的,保證學生違紀處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高校必須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處分程序,以確保學生權利得到保護。一是要在對學生做出處分決定之前要及時告知告知處分的事實、依據和理由,在控訴過程中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學生可以提起申訴及申訴期限等,作出處分決定后,應當將處分決定書送交本人。二是要聽取學生陳述和申辯。對學生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材料,應當進行復核,學生提出的事實、理由成立的,學校應當采納,進行復查和補證,或是重新取證。三是要組織聽證,給予學生充分陳述申辯的機會。建立健全民辦高校處分聽證制度主要有:聽證程序應予前置、聽證適用范圍應予合理確定、加強聽證主體獨立性與中立性。四是要暢通申訴途徑。其關鍵是學校申訴委員會的成員組成應當合理,申訴委員會的工作流程應當規范。對影響到學生受教育權的處分復查有異議的可以直接向教育行政部門申訴,對于申訴不滿的,應當允許學生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的權利。
4.完善處分解除制度
針對安徽新華學院《管理規定》中處分解除制度中存在的解除的對象不合理、條件不明確、解除的程序難以執行、解除處分的結果如何處理未規定等問題,可以做以下完善:
4.1明確處分解除的對象。 根據目前各高校的實際操作,有的高校從處分種類來界定,如對嚴重警告以下的處分適用;有的高校則從處分對象來界定,如對畢業生適用。學生處分制度的撤銷是學生違紀處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規定時要明確解除的對象,筆者認為:為了真正達到“保護學生權利”的目的,解除對象應適用于開除學籍之外的所有處分種類、所有年級的學生。
4.2明確處分解除條件。為了讓處分解除制度在實際操作中能真正有效執行,必須對解除的條件作出明確規定包括應當明確處分的期限,處分解除的考察指標等。讓學生在受到紀律處分之后,有明確的導向和目標去努力消除處分對自身帶來的影響,幫助學生重新樹立信心,避免因違紀處分長期存在而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針對不同類型的處分,設置不同的處分解除條件。如:針對考試違紀學生,可以通過設置在學業上取得獎學金、獲得各類考試、競賽證書等作為解除條件;對于日常行為違紀,學校可以設立志愿服務崗位,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達到一定的服務時數后,由參加服務的單位給出評價,評價合格者即可解除處分。
4.3在處分考察期結束后,受處分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學校設置的處分解除條件,可以遞交處分解除申請,并提供相關的證明材料,由其所在的班級、團支部進行民主評議,確認其“卻有明顯的悔改表現”且達到了處分解除的條件,形成書面評議意見,遞交二級學院和相關行政部門,經審核評議后召開校長辦公會,決定是否解除,并下發文件告知申請人。
參考文獻
[1]湛中樂.公立高等學校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
[2]孫帥梅.高校學生紀律處分的法律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3]何宏耀.論現代大學校生關系——兼論軍校校生關系的特殊性[J],軍事歷史研究,2006.
[4]鐘秀勇.民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5]沈巋,析論高校懲戒學生行為的司法審查[J],上海: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
[6]陳云英,我國高校學生處分制度研究----以基本原則為視野[J].北京:法制與社會,2015.
作者簡介:陳麗,女,(1982.7-),安徽合肥,碩士研究生,法學學位,中級,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