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阮筠
摘 要:本篇文章系統介紹了校園心理劇的含義、構成以及運作模式,并對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合理的建議,目的在于增強校園心理劇的實際應用性,使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
關鍵詞:心理劇;校園心理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劇與校園心理劇概述
伴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如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難以適應、對專業的選擇感到迷茫、對人際關系的處理手足無措、對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無法平衡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就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甚至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因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曾一度成為熱點話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主要采取一對一談話交流的方式,團體心理咨詢在高校中的發展方興未艾。然而事實上很多學生對于心理咨詢這一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抵制情緒,因此,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如何采取有效方式,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積極進展是當下諸多心理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標。本人在親身參與,圍繞“校園心理劇”這一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深刻思考。
心理劇又名社會劇,是由維也納的精神病學家莫雷諾所首創。與以談話為主的傳統的心理咨詢方式有所不同,心理劇是種通過表演的方式以達到心理問題診斷和治愈的方法。
校園心理劇是將校園問題收集歸類,以劇本創作和舞臺表演方式,讓學生扮演劇中人或者由當事者本人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參與者幫助下,借助舞臺,將其心理問題進行直觀化的描述表現,從而學會如何正確對待和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問題。
二、校園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一)校園心理劇的構成
校園心理劇通常由人物、內容、環境三個要素構成。其中人物分為四種角色:指導者、當事人、參與者和其他觀眾。指導者即心理指導老師是心理劇的主導者,負責選擇演員、策劃劇情、鼓勵演員參加活動,引導參與者演出,從而促進問題的外顯和心理創傷的治愈。當事人主要是遭受心理困惑的學生,是心理劇中的主要演員,主要在心理劇中根據心理輔導老師的指引和參與者的配合,在表演中獲得情緒體驗。參與者由其他演員組成,協助主角推動劇情、更好抒發壓力,從而解決問題。心理劇的內容以大學生情感障礙和交往矛盾為主。而活動環境主要是指心理劇表演場所,室內室外皆可。
(二)校園心理劇的運作
1.第一階段:劇本產生
校園心理劇運作第一也是關鍵階段就是劇本產生。只有具備一定針對性的劇本才能更好發揮作用。而劇本主題的討論和敲定則是劇本產生的重要環節。劇本主題的確定可以借助以下幾種方式:①事先的問卷調查,得票率最高的自然是大學生群體最普遍的心理問題,可以成為演出時優先選擇的主題。②校園論壇貼吧里跟帖數量最多的話題。③心理指導老師平時受學生咨詢最多的話題。④學生原創劇本中重合率最高的話題。
劇本主題確定后,可由指導老師和學生一起填充潤色劇本,但是在演出過程中學生也不用過分拘泥于劇本本身,適當的自由發揮更有助于情緒的表露。
2.第二階段:導演階段
心理劇的導演階段通常由以下步驟組成:演員確定、表演排練和藝術效果指導等,這一過程需要職業心理指導老師教師的參與。演員可以是有表演特長的成員,也可以是有相關體驗的學生。但是都需要了解和體會角色的心理問題,并能夠通過表演找到是非對錯,從而能夠解決當事人的困惑和心理問題。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對于部分沒有表演經驗的學生來說,舞臺表演的起伏和節奏感很難準確把握,這都需要指導老師的干預。
3.第三階段:演出階段
校園心理劇的演出是相對比較開放的,表演者不要過分被劇本所約束,可以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進行些許的即興發揮,在演出過程中,演員要充分進入角色,盡可能通過言語、動作、表情、道具、音樂等表達人物內心世界,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4.第四階段:分享階段
在演出完成后,指導老師及時鼓勵演員和觀眾進行互動,交流角色演出和觀看后的內心感想,這一階段是校園心理劇的精華,可以讓多數人意識到有些心理問題不是某一群體才有,從而,可以放下對心理咨詢的芥蒂。并且在交流中可以一起討論各個角色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進一步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5.第五階段:反饋階段
在表演完成后,工作人員要積極鼓勵觀眾表達觀看心理劇的感受和收獲,通常以征文形式收集。
三、校園心理劇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校園心理劇所選題材出自校園真實生活。學生既是劇情預定角色,又是問題的親身經歷者,還是劇本的創作者和編導,在編寫、排練和觀看心理劇的過程中學生能有更加真實的感受,容易喚起情感上的共鳴,同時角色扮演也為他們現實中的心理障礙和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更加直接經驗,這有助于學生防止心理問題產生、克服已有情感障礙、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其次,校園心理劇為學生提供了與他人相處的機會,特別是為一些有交往障礙的學生創造了一種安全可靠的人際交往環境,有助于擺脫他們在與人相處過程中的不自信。同時,還讓學生在解決自身心理障礙的過程中不僅學會敢于吐露自己的內心,也能夠嘗試體會他人的感受。同時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得到發展。
再次,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校園心理劇是一種團體咨詢方法。表演過程中,不僅表演者本人能夠體會到情緒上的變動,發現癥結所在,從而找到問題解決方法。同時通過表演呈現,還能其他學生觀眾從中獲得一定啟示。因此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能從中受到深刻的啟發與教育。
四、校園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的思考和建議
(一)主題及表演者的選擇需深思
要想使心理劇更好的發揮預期功效,在主題的確定以及表演者的選擇上必須要深思熟慮。校園心理劇的主題必須要能夠反應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但是,部分問題更加涉及個人隱私,或者用演出的方式比較難,那就要權衡心理劇是否依然適合。在選擇表演者時,也要充分考慮對方意愿和表現能力,否則很難達到期待的效果。endprint
(二)演出前的排練必不可少
校園心理劇是集體心理咨詢的方法之一,需要成員之間互相配合,達到情感互通,從而推動演出的順利發展。如果團隊沒有經歷必要的排練準備,彼此之間缺少熟悉和安全感,不能相互信任,那么很難將內心真實的感受甚至包括負面情緒完全地表現出來,必將影響到最終的演出效果。也就無法促成最終的行為改變。因此演出前的排練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是發揮校園心理劇效果的最基礎環節。
(三)心理指導者的素質至關重要
校園心理劇是極具專業性的工作,指導者自身素養直接會影響效果發揮。指導者最好有心理劇參與的親身經歷,并且能夠清楚意識到團體功能。還要能夠快速將心理劇所反映出來的行為進行整合,并且有效引導表演者的行為。然而事實上很多學校還沒有適合的指導老師。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國外成功經驗,盡快培訓出專業心理劇指導老師。
總之,將校園心理劇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有重大的創新舉措,凝結了一代教育工作者集體智慧和無數心血。自在國內各大高校開展以來的實踐證明“校園心理劇”形式新穎,受眾面廣,效果顯著,十分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推廣。
參考文獻:
[1]孫德升,林麗麗.“校園心理劇”寓教于樂的高校實踐[J].人才開發,2009(06):31-33.
[2]許素梅.校園心理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職業技術教育,2008(35):87+93.
[4]王衛平.校園心理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05):105-107+115.
[5]王敏玲.淺析校園心理劇[J].商品與質量,2010(S8):155.
[6]李建中.試論“校園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2):102-105.
作者簡介:
在校學生:胡佳(1993—),女,漢族,安徽省銅陵市人,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2013級廣告學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廣告文案。
在職人員:阮筠(1989—),女,漢族,安徽省銅陵市人,職務:銅陵學院講師,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