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真
摘 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水平也不斷完善,面對當下就業壓力非常嚴峻的趨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競爭的需求,必須要加強其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為了使得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必須要高度重視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核心能力;重要途徑
職業院校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培養職業技能的同時也必須要鍛煉其良好的職業素養,尤其是提升其職業核心能力,為我國經濟事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而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聯系。
一、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定義和內涵
所謂職業核心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從事職業活動當中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廣泛的可遷移性。職業核心能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職業方法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職業社會能力。而職業方法能力就是指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的知識技能以及處理在工作中與工作相關知識的能力,也就是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實踐的能力。而職業社會能力則表現為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與他人進行交往合作的社交能力。總結來說,職業核心能力就是指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在社會中交往的能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
一方面,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主要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理一些社會交往方面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這正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高校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重要的教學目標,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可謂是異曲同工,所以,學??梢园褜W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更好提高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專業技能。
二、高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要把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和連接
高職院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把培養學生生存和適應社會能力為主要目標,另外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備專業的技能,而且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得學生在就業之后能夠主動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才[2]。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積極開展一些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真正參加工作,奠定更加良好的職業技能基礎。
(二)要建立以“價值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載體的綜合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劃分主題教學單元以及實踐的教學單元,將一個主題單元作為一個項目進行教學設置,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把價值觀的培養以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作為兩個平行的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開展。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主要強調學生的專業技能,側重于價值觀觀念的理解以及樹立,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則主要是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培養學生一個堅忍不拔以及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和道德品質,讓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以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獲得雙贏的局面。
(三)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機制
為了使得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必須要建立一個科學、完善、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3]。同時,可以建立一個平時考察與期末考試兩者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而在平時考察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實踐活動表現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點評,從而實現考核體系的多元化,可以從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多元的考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總結
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滲透職業能力培養是一個重要的中心思想以及決策,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作為雙重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研究,開展統一的教學模式,并且使得課程設置趨向更科學化、合理化,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以極好提升,也能培養出良好的職業核心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就業奠定雙重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曉蕾.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03):60-62.
[2]桑華月.工業4.0時代的職業核心能力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3):9-11.
[3]高紅欣,陳然.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5(S2):106-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