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課程內容之一,對中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有著有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基于此背景,在討論當前初中古詩教學所存在的偏誤的基礎上,對古詩教學進行了論述并針對此提出了教學建議。
關鍵詞:語文素養;初中語文;古詩教學;意境
古詩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如何讓學生盡快盡早的讀懂、學會、體味其意蘊,提升其鑒賞水平,是語文教學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基于此,本文在概括初中語文古詩教學狀況的基礎上,探析了古詩的教學法,力圖對初中古詩教學有所裨益。
一、古代詩歌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的古詩教學積累了很多豐富成熟的經驗,學生的知識層面得到了一定的擴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著一些偏誤。一是教學目的應試化。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沒有真正使詩歌教學成為一種文學作品體裁的品析教學,多數教學都是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中考和高考試卷上出現的詩歌試題的題型而進行的針對性教學,喪失了詩歌教學本來的意旨和詩歌的特色。二是教學方法概念化。在古代詩歌教學中,一些教師不是從詩歌文本本身出發,而是把作者的時代背景、詩歌藝術手法、意象等都作為概念來分析介紹給學生,學生沒有經過思考與過濾直接把這些概念化的知識作為結論死記硬背,嚴重束縛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掘與提升。三是教學主體片面化。課堂教學全由教師一人講述,變“主導”為“主講”,教學只是學生一味在聽教師對詩歌的理解,甚至是教參對詩歌的理解,使原本有血有肉的古詩變得干巴無味,剝奪了學生朗讀、思考、領悟的詩歌內涵的時機,造成詩歌教學中學生主動性降低。
二、如何提高語文素養
有鑒于此,結合初一年級《古詩五首》的日常教學課,在教學中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把握,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語文素養。
(一)立足于詩歌語言,深化學生對詩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
要想完成使中學生體會詩歌其中的深邃內涵和優美韻味這些目標,最主要的就是要直面文學作品本身,從語言文字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內涵意義,因為語言是我們首先接觸到詩歌的第一感知對象,是詩歌中意象、意境等存在的物質外殼,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的根本媒介就是這些語言文字材料。
授課老師回歸文本,從作品的語言文字本身出發,每節課前都會先挑學生到黑板上默寫古詩,并請其他同學找錯,從最基礎的生字規范書寫入手,到糾正因理解錯誤導致默寫出現的錯別字,充分體現出了對文字的敬畏之心。例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中學生容易會把“寄”字錯寫為“記”,老師會讓學生嘗試說說通過預習對題目的理解,通過引導補充最終說明題目意思是聽聞好友王昌齡被貶謫到龍彪在遙遠的地方寫這首詩寄給他,“此寄”是指這首詩,并非是類似于《桃花源記》《醉翁亭記》等游記文章;再如詩中“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道”字寫為“到”,“聞”是聽的意思,“道”是“說”,聽說王昌齡被貶龍彪路過五溪。如果單獨強調易錯字,學生以后難免還會出現錯誤,但通過結合詩歌文本對易錯字進行解說再強調,學生理解了,自然就不容易再出錯。
(二)立足于詩歌背景,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感知和體悟能力
古詩歷史悠久,來自遙遠的古代,但文本并非都是呆板、晦澀、僵化、枯燥的,是極具生命靈性的,它里面不僅有說話者的思想、態度、心情、角色等,還融入了古代文化常識,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也是我們解讀詩歌的第二層次,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
例如,在講《望岳》時講到作者杜甫,老師首先讓學生結合以前讀過的杜甫的詩談談對他的了解,學生會說到他們熟悉的《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兩首詩的基調,加以補充杜甫的詩歌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呈現兩種不同的風格,安史之亂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艱難困苦、疾病纏身,所以他的詩歌大多是沉郁頓挫的風格。安史之亂之前詩風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時期杜甫蓬勃的朝氣和早年遠大的抱負,《望岳》這首詩就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充滿了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由人及義、由事及理,通過“知人論世”為讀懂詩歌內涵實質服務,讓學生對詩人的思想情感有了更真切的體悟。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熏陶建立、文化內涵的獲得了提升。
(三)立足于詩歌意境,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品位和推敲水平
意境是詩歌的最高層次,而我們的意境鑒賞教學就是要以鑒賞詩歌的意境作為最高追求,但是要懂得“意境”是詩歌中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只有學生真正由內到外領悟到詩歌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才算是真正讀懂古代詩歌,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從具體的句子入手引導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賞析。在講授《題破山寺后禪院》中,首聯頷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學生很明顯可以明白是作者看到的景象,通過詩中描寫的美景去感受古寺靜謐的環境和幽邃的氛圍。而對于頸聯尾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學生理解起來就有一定困難,但課堂上教師不是傳統教學中單獨把詩歌肢解割裂進行賞析,而是從整體出發由表及里對學生做了一定的引導,讓學生通過山景、鳥叫、潭影、鐘磬音等意象去推敲動靜、聲色結合的景物描寫手法,體會作者即景生情,把讀者也帶入幽靜超凡的世界這一意境,感受詩歌的品位。
三、結語
“腹有詩書氣自華。”初中生也應當認識到詩歌不容忽視的作用,主動走進詩歌的國度,提高對詩歌的學習興趣,擴大閱讀面,把目光投向教材對詩歌編著所不能包攬的地方、教師對詩歌講解所不能涉及的地方,利用課余時間能夠適當適時進行詩歌閱讀,日積月累,通過詩歌獲得豐厚的積淀,對心靈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成曉景.中國古代詩歌教學和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李媛(1991—),女,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2015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endprint